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首页  >   中国在线  >  评论

“收礼红线”关键要划好实线

长沙晚报屈金轶 2014-07-16 15:29:14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第一时间获取世界杯赛事双语动态。

  教育部14日公开发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针对少数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的行为设立6条“红线”,如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等。(7月15日《长沙晚报》)

  毋庸讳言,一段时期以来,少数教师收礼、吃请等腐败行为,已成为百姓的心头重负。这不仅让人民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良好形象受损,而且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育部首次发布专门文件,设立6条“红线”对教师收礼、吃请说不,这无疑是一件顺民意、正师风、利教育的好事。

  家长为何百般“讨好”教师呢?无非是想搞点特殊化。网友一针见血的回答,或略显偏颇,但不无道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传统上很注重礼尚往来。因此,送礼收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沟通方式,亦是情感联结的重要纽带。只不过,与常规的“礼尚往来”不同,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礼物馈赠,往往都是单向流动,“只有家长送,难见老师回”。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家长而言,这显然是“亏大了”。问题是,这门“亏大了”的送礼,仍有如此多的家长乐此不疲地去做。送礼上门的家长,无非希望老师能对自家的孩子“特殊照顾”或“高看一眼”,如在平时教学中,能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在评优时能给予“政策倾斜”的关怀。这些“有礼”的家长,与其说是尊师重教,还不如说是惧怕因自己“无礼”的小疏忽让自家孩子“被穿小鞋”,或让孩子变成了“老师遗忘的学生”。

  更令人忧虑的是,在送礼之风盛行的语境中,那些原本不打算给教师送礼的家长,因为担心陷入“别人送我不送,必然吃大亏”,也无奈地跟风卷入进来,甚至“增值”送礼。此前的媒体调查显示,6成家长“不敢不送礼”,不怕老师记没记住自己送了什么礼,就怕老师记住自己没送礼,正是这种“囚徒困境”心理的真实反映。送礼风,除了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外,最大危害就是以“功利性”破坏了教育本身的平等性、纯洁性、公平性,给教育与社会带来极大伤害。

  该是打破这种“潜规则”的时候了。综观此次设立6条“红线”,似乎显示出教育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决心之大,但正如网友所言,仅靠“一纸禁令”就想杜绝教师收礼乱象,恐怕还远远不够。类似情况在教育领域已有先例,比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学生减负”维系在一纸“减负令”上,结果三令五申之后,表面上学生的课堂作业少了,可是不少学校玩起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变通之术,学生书包的重量并未见丝毫的减轻。由此可见,期望通过一纸禁令就能解决问题,有懒政思维之嫌。

  “为政之要,贵在力行,重在履事。”笔者认为,欲治教师“收礼风”,除了依靠教师自律及划定6条“红线”外,更要靠完善法律法规来根治这一“潜规则”病。一方面,要完善落实包括撤销教师资格在内的行政处罚规定。另一方面,不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教师收礼情节严重者纳入受贿罪的打击范畴。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师群体中形成“见礼拒收”的氛围,才能防止苦心设立的红线沦为“虚线”,才能还教育系统一片净土。(屈金轶)

分享到6.79K
编辑: 张瑨瑄 标签: 红线 家长 师德师风建设 实线 潜规则
 
李肇星法国凭吊884名一战华工墓地 直击西班牙奔牛节活动:牛角刺穿参与者大腿
中国人最爱去哪些国家买房? 日本人要“买下欧洲”?
TVB貌美如花的演技派女星却只能打酱油 纯粹瞿颖最美新四十 光影年华如书侧听世间风雨
古巨基宣布结婚 婚纱照曝光 王菲不受“涉毒”事件影响 约友聚餐赤脚盘腿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专题

      援藏干部以用自己的心血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

      详细>>

      各地举行活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

      详细>>

      年会于7月10日至12日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详细>>

      新闻排行

      亚洲媒体聚焦美丽中国

      详细>>

      建筑设计师阮昊:灵感源于挫折

      详细>>

      丹麦驻华使馆举办2014丹麦开放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