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首页  >   中国在线  >  华东地区

《福州的美食记忆》系列报道之三——元宵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第一时间获取世界杯赛事双语动态。

《福州的美食记忆》系列报道之三——元宵
耳聋伯元宵店的第三代传人林英德 黄茜璐 摄

《福州的美食记忆》系列报道之三——元宵
让多少福州人们念念不忘的耳聋伯元宵 张冰 摄

“文革后,我们重新开业。平常我们都把碗叠放在桌上,那时候顾客们排着队,一人拿一块碗,桌上一块碗都看不到。”耳聋伯元宵店的第三代传人林英德说。

福州耳聋伯元宵店,始创于1906年清光绪年间,历经100多年、四代传人,现在已经成为台江乃至福州人的美食记忆的一部分。据耳聋伯元宵店的第四代传人林威介绍,人称“耳聋伯”的创始人林贵芳,最初担着扁担在台江走街串巷地卖元宵,民国时开了店,文革十年又被迫关了门。1955年,林贵芳在聚福楼(现在的福州青年会所在地)当师傅,不久之后就在苍霞新村重新打开门面。一家传统老店,无意中也记录了这个国家百年来的风风雨雨。现在耳聋伯元宵店已经有三家分店,分别在道山路、中亭街和苍霞新城。

元宵原是一种节令食品,后来渐渐在民间流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道美食。按区域分,北称元宵,南谓汤圆;按口味分,甜的称元宵,肉的叫汤圆。林威说,老一辈的人讲究得很,吃元宵,要形美,有嚼劲,却又不能黏牙,要有鲜美的汤汁,又要皮肉分离,“就像吃荔枝和龙眼一样,皮是皮,肉是肉”。林家人兢兢业业地保持着这样的传统,一律的手工磨米面,保证新鲜的肉馅儿。

现在的店主林英德,从5岁开始学习制作元宵,早上要5点起床做足前期的准备。靠着日复一日的坚持,爷爷林贵芳的手艺在他手上发扬光大。他自豪地说:“我爷爷创业,而我守业并发扬光大。”现在的林英德经常参加国际食品博览会,将传统的元宵工艺与现代的美食艺术相融合,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的传统美食。

耳聋伯元宵店的食客来自五湖四海。有许多远洋出国的华侨回到福州,都要到店里买走一大袋的元宵,因为这承载着浓厚的儿时记忆。也有许多北上广和厦漳泉的游客,来福州也要带走一袋袋的元宵,带走与这个城市根土相连的味道。更有在这吃了几十年元宵的老食客们,时不时来这吃一碗元宵,和老板用福州话攀几句家常。

年轻的福州人们也自觉地成为了它的拥趸,在大众点评网上,耳聋伯元宵店赢得了口味8.6分的高分和食客们的交口称赞。在和林英德聊天的过程中,一个年轻人爽快地买走了十几袋元宵和白丸子。“这是小时候经常吃的元宵。现在福州没有哪一家元宵店做的元宵能比得过这里卖的元宵。”他说。

这个年轻人买的白丸子,是耳聋伯元宵店的另一种特色美食。林英德告诉我们,解放前,中国的老百姓很穷苦,没有冰箱。为了达到保鲜的效果,林氏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传人曝晒白丸子,蒸干米浆内的水分。现在,他们又改进了工艺,用熟米浆,让白丸子更有嚼劲,吃起来更加弹牙。

林英德说,福州民间有许多传统小吃,在大厂商的挤压下,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作为同一辈的字号,难免心有戚戚,也有万般嗟叹。耳聋伯元宵店能够走到今天,其中有林家人的坚持,有粉丝们始终如一的热情,也有政府的支持。

所幸的是,耳聋伯元宵店已经向福州市台江区政府申请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6月即将颁发牌照。始于草根,扎根民间,耳聋伯元宵所象征的福州传统美食文化,仍然在顽强地生长着。(记者 胡美东 彭娟 实习生 张冰 黄茜璐)

中国日报漫画:洋洋自得 朝鲜呼吁结束北南敌对状态 派啦啦队赴韩参加亚运会
IMF:中国经济不会骤然下滑 中韩经贸合作提速对日本不利?
蕾哈娜为世界杯狂野 性感写真力挺巴西队 几代人心中的记忆 邵氏女星美艳80年(图)
男人魅惑彩妆摄影 全智贤范冰冰奥莉小七 儿童节明星与嫩娃比萌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专题

      各地举行活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

      详细>>

      年会于7月10日至12日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详细>>

      “环太平洋”演习将于6月26日开始,中国首次参加。

      详细>>

      新闻排行

      亚洲媒体聚焦美丽中国

      详细>>

      建筑设计师阮昊:灵感源于挫折

      详细>>

      丹麦驻华使馆举办2014丹麦开放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