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探路:灾后重建的“国家实验”

作者:张守帅 张彧希 王飞 来源:四川日报
2016-04-25 14:27:08
分享

一股主动有为的合力

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灾后重建,形成了自力更生、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据统计,在芦山地震中不幸遇难的197人,全部是农房倒塌造成。“根本原因是农房建设没有纳入监管,仍然沿用千百年来‘亲帮亲、邻帮邻’的建设方式,导致农房质量普遍较差,更谈不上抗震设防。”住建部城乡规划司负责人说。

灾后重建中,四川创造性地把灾后农房建设纳入监管,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及技术文件,有力保障了农房重建。

保障农房重建,还有“遍地开花”的由农民自发成立的组织——“自建委”。

在农房重建中,有一系列需要调和各方“口味”的棘手难题:采用什么材料、建成什么户型、新房内外如何布局、如何在全国率先落实农房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等等。

灾区农房重建的“第一枪”,在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村打响。地震中,黎明村120户房屋倒塌,500多户房屋受损严重。令许多人惊叹的是,震后仅两个月,新的聚居点就正式开工建设了。

率先组建“自建委”,是黎明村灾后重建的“加速器”。“与其政府大包大揽,不如让百姓自己说了算。”芦山县政府提出这一思路后,村民们自己组建了“自建委”,从选房址到谈价格,从管资金到监质量,从集建议到理纠纷,全部由“自建委”组织群众自己做主。

黎明村这一创新之举,很快在雅安232个新村聚居点全面推开。

受灾人口218.4万人,其中仅农房重建户数量就有9.3万户,完成重建任务的艰巨程度可想而知。只有组织发动群众“自己建”“自己干”,才能有效避免了出现“等着帮”“靠边看”等现象。

随着住房重建完成,黎明村村民、“自建委”副主任齐学军的“职务”又发生了变动,当选“自管委”负责人,继续探索建立群众自治的长效机制和模式。

除动员灾区群众外,另一类值得调动的力量是涌入灾区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有1428个社会公益项目为灾区提供服务,活跃在雅安灾区一线的社工和志愿者三年来总计达到5400余名。

推动社会组织参与重建从点向面、从应急向常态、从碎片化向制度化转变,四川成立了全国首个社会力量参与应对自然灾害的协同平台——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在8个县(区)设立分中心,在116个乡镇设立服务站点,协同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等357家社会组织开展援建工作。

益众社区发展中心负责人倪凯志常年关注灾区返乡农民的创业问题。在他的帮助下,天全县老场乡成立了第一个合作社——“益坤”农村养殖合作社。返乡农民李兵借助喂养土猪,销售腊肉、香肠,获得致富先机,成为当地的发展先锋。

三年来,一大批社会组织在雅安实施基础设施援建、设施设备捐助、困难群体关爱、生计发展帮扶等工作,直接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

社会资源向项目资源转变,项目资源向民生资源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灾后重建项目和资金的缺口。三年来,雅安累计对接公益项目1431个、资金33.33亿元,仅社会援建基础设施类项目就有964个,援建资金总量26.95亿元。其中:援建敬老院17家、援建医院12家、新村援建项目76个、援建学校182所。

如果说,激发群众主体意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重建,解决和解放了“人”的问题,而让工商资本踊跃参与,释放来自市场的活力,则解决了“钱”的问题。雅安用好中央重建资金建立14亿元的文化旅游基金、工业技改贴息基金、产业园区发展基金,吸引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产业重建,形成产业重建多元化投资格局。

邛崃市采取市场化手段,多渠道筹集到的资金达到100余亿元。其中,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包装和宣传推荐,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灾后恢复重建,通过工商资本下乡,引进社会资金投资12.5亿元,实施重建项目37个。

有人,有精神;有钱,有保障。芦山灾区形成了内外联动、协同配合的大格局,凝聚起灾后重建的强大合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