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记者镜头里的贵州扶贫生态移民:茶山农民进城来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第一时间获取世界杯赛事双语动态。
住进楼房的移民还保留着村居的“院落习惯”——搬条凳子往门前一坐,聊天、拉家常,院落没了,乡亲的感情还在呢!
龙国远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帮人拉货,每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张兴涛 摄)
德国国家电视一台记者在移民家中拍摄他们的生活状况。
6月24日,德国国家电视一台编导艾莉在接受黎平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
西方的城市化进程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那时,在经济推动下,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城市化格局。
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后,也开始了城镇化的进程。
我们了解到,到2020年,贵州省要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异地搬迁200万人,这对城镇化的进程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人,包括一些外国人,都在关注城市的发展。但他们对移民们身份的转变则了解得很少,所以,我们一直在关注茶山村,关注贵州最边远的黎平的扶贫生态移民的进展情况。
新闻背景
贵州的扶贫生态移民计划,引起了德国媒体关注。德国国家电视一台编导艾利率队,于去年底、今年初及6月底,先后3次来到黎平县,历时10余天,以该县高屯镇茶山村移民龙国远等为“主角”,对他们在山上老家搬迁前的生存状态、搬迁过程以及城里新生活,给予全程关注,前两期已在德国国家电视台播放。
镜头“主角”们的幸福生活
龙国远是黎平县高屯镇茶山村农民,今年2月,他家与村里104户人家一起,搬迁到了距离黎平县城两公里的薛家坪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
为让孙女龙安慧尽快在新居地上学,58岁的龙国远一拿到钥匙,就迫不及待地装修,冒雪搬家。
新学期伊始,龙安慧在薛家坪小学上学,从家走到学校,要不了5分钟;而她以前就读的中黄小学,离家足有12公里的山路,坐马车2个多小时,走路要4个多小时。
50平方米、二室一厅的房子,虽然不大,对儿子在外打工、带着两个孙子的龙国远老两口来说,也够住了,简单实用的家具摆设处处显露出过日子的实心实意。
“小孩上学近,我心里的大石头也放下了。我去学校看过,亮堂堂的楼房,操场宽敞得很,一看就晓得政府花了不少钱——迁到这里,我们都觉得是好事。”龙国远说。
安顿下来,最紧要的就是生计问题了。
龙国远是个勤快人,考虑到自己没有特长,打工年龄偏大,就筹资万余元,购买了一辆三轮摩托,专门拉货。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业务稀少,他印了名片,写上自己的姓名、电话号码,为别人拉一次货,就发出一张名片,累积客户。
“刚开始练摊,给钱就拉,有时可能只是别人的半价……”龙国远说。
7月15日上午,记者见到龙国远时,他已拉过一趟货,挣了30元钱。三轮车上又装了一车砖,运费30元,上下车费一起,共计50元。
龙国远告诉记者:“刚才接到好几个电话,顾不过来,只好推了。”
因为诚实守信,龙国远的客人越来越多。每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只要身体好,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不成问题。
生意的红火显然让最初还有些惴惴不安的龙国远自信起来,与记者聊天,声音洪亮,脸上不时露出微笑。
搬来5个多月,龙国远已经适应了薛家坪的生活,手机响个不停,大多是请他拉货的电话,龙国远熟络地应答:“现在没空,车子跑起的,要不等一会?好的好的,改天来屋头喝烧酒……”
砖送到了,龙国远利落地帮着卸车,天热,主人家招呼他进屋喝水,他摆摆手说老熟人客气啥子,转身上了车——活路多着呢,58岁的龙国远觉得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劲,“就像回到20多岁那阵……”他有些羞涩地告诉记者,与在山上比,现在“赚钱容易些,只要肯吃苦,生活比山上好过”。
德国国家电视一台的记者来采访时,龙国远也是这么说的。
龙国远他们还不知道,自己作为德国记者镜头里的“主角”,在德国的电视节目里亮了相、开了腔哩。
另一个“主角”龙家奇曾是茶山村的会计,搬进城后,在附近一个木工厂当锯木工,每天收入120元左右;妻子在另一个工地做工,每天收入也有100元左右。
过去在村里也是个“管事的”,龙家奇如今还牵挂着村里没迁出来的26户人家。
“村里大部分人都移出来了,以后,通村的路会更差,那些人就会成了‘孤民’,生活会更艰苦……”龙家奇告诉记者,没能一起移出来的村民,有的因太贫穷,无法筹到购房款;有的嫌安置房面积太小,一家三代不能分户,担心住不下。
他希望记者帮忙呼吁一下,增加些移民指标,让那些村民都能迁出来。
34岁的龙水林一家三代,6口人,2个孩子以前在中黄小学上学,龙水林在中黄租了间简陋的房子,由母亲和妻子轮流照顾孩子,每月租房费、生活费,省吃俭用,也要近1000元。
龙水林的妻子杨细凡认为,“在老家,照顾孩子上学,负担很重”。
为孩子上学方便,一家人赶在2月底搬了家,一开学,孩子就在新家附近的薛家坪小学,龙水林和其父尚在老家,再种一季庄稼和护理林地;妻子杨细凡和母亲吴满凤,则在县城照顾孩子。
“以前住在茶山村,到中黄赶个场,半夜4点钟出要结伴出门,晚上摸黑才能到家,在城里生活方便多了。”吴满凤说。
据了解,勤快、肯动脑筋的人,移民到城里很快能找到活路做;而如果对职业、收入期望值过高,因为自身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偏低,不容易找到事情做,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也较长。
同时,村民迁出后,原住地的林地、荒山、耕地等处如何处置,亦需相关部门合理规划、科学整合。
距离县城两公里的薛家坪生态移民安置点,可住近500户约2000人,该县高屯镇茶山村104户、425人就安置在此。
茶山村是一个苗族村寨,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5个自然寨,均坐落在山顶或半山腰,1000余米的海拔,在黎平,是绝对的“高地”;全村130户514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人均年收入仅1100余元;县城约43公里,车程2.5小时左右,路况差、坡度陡,交通十分不便,当地村民出行,马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全村有80余驾马车,是有名的“马帮”。
德国国家电视一台编导艾莉一行,深入到移民家中,近距离了解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情况,用摄像机忠实记录了他们从村寨散居到城镇聚居、从农家小院到单元楼房、从乡下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型轨迹与故事。
镜头1 上学近了
黎平县城北的薛家坪小学的学生大多是来自移民搬迁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其中,从高屯镇茶山村搬迁来的104户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户的子女就就读于此。
在搬迁以前,从上幼儿园开始,茶山村的孩子们上学都要下到12公里外山脚下的中黄小学读书,每个周末,村里都要派5辆马车接送孩子们上学,一个来回就要5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孩子们只能步行,给他们的人生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风雨求学路,成了茶山村孩子们一道人生的大坡。
低年级的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还得有家人负责陪读,牵扯了家里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茶山村民无奈的选择。
如今的薛家坪小学,距移民们的家仅有300米的距离,宽阔的水泥路从家门口直达学校大门,打开窗子,就能听见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自从本学期孙女转到了对面的小学读书后,我终于放心了,4年了,我才真正睡了第一个安稳觉。”茶山村生态移民搬迁户龙国远说。
镜头2 收入多了
以前的茶山村,村民世代靠刨食一亩三分地为生,近年来,随着农村闲置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该村的壮年也加入到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大军当中,留守的老孺只能靠上山砍柴,用马车拖到镇上倒卖,或者烧炭维持生活,人均年收入不足1100元。
进城后,他们有了更多赚钱的机会和路子,平日里除照顾家庭外,还可以到建筑工地、宾馆酒店、超市、加工工厂等地打临工维持生计。
搬下山后,龙国远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又外出务工了,他和妻子在家照顾两个孙女,他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平时在车站、托运站和批发部里跑些托运,每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一家人其乐融融。
龙家国是茶山村的村委会主任,下山后,他办公方便了许多,闲余的时间,他利用自己的专长在该县锦龙木业加工厂加工木材,每月增加了3000元左右的收入,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现在的茶山村再也不是过去的那个一穷二白的茶山村了,下山后,有人搞建筑,有人跑运输,有人做装潢,还有人承包了小工程,生活的道路越走越宽,小康离我们已经不远了。”茶山村委会主任龙国远说。
镜头3 生活条件好了
在德国国家电视一台进入黎平县城北薛家坪安置小区采访时,从茶山村移民下来的几个年轻妇女,抱着才几个月大的小孩在楼下热热闹闹地唠着家常,这正好给记者们提供了一个采访的机会。
当德国记者纷纷举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自己时,年轻妇女有些腼腆而羞涩地说:“我的小孩是搬下来后才出生的,分娩就在县医院,有专门的医生为我们接生,有专门的护士为我们服务,出生时,孩子黄胆过高,在医院治疗了一个星期,才花了几十块钱,感觉非常幸福。”
“是的,我的孩子出生时,我们还在山上,大冬天的,经常断水断电,大雪封山,一个把月下不来,连尿片都买不到,可怜崽啊。”另一个带小孩的妇女接过话茬说。
黎平县实施的整村整组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帮助生存环境恶劣的农民实施异地移民搬迁,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实现了“搬出深山、安居城市、逐步富裕”的梦想。
“第一次到茶山的时候,我觉得很惊讶,这里的村民居然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世代生活,后来我又有些担心,担心他们不能适应移民后的生活环境,不过现在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他们生活得很好,真的很好。”谈起自己的采访感受,德国国家电视一台编导艾莉如是说。
【相关链接】
黎平县辖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40个,53万人中,农村贫困人口超21万人,占总人口的43.5%,是黔东南州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的县,属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黎平计划到2020年,把长期居住在边远山区,重点生态区的3万贫困农民,通过移民搬迁到城区、园区、景区,破解贫困山区群众生存和发展难题。
目前,全县已实施扶贫生态移民800余户3000余人,分别安置在县城北新区薛家坪、经济开发区和肇兴景区。
然而,在廉租住房和扶贫生态移民房建设中,由于资金整合难度极大,加重了移民户自筹资金的负担;同时,“两房”在政策、户型、面积等方面存在差异,再加上房源短缺、移民指标不足等问题,难以全面满足移民家庭多种需求。
为此,该县加大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帮扶力度,千方百计保障各项补助资金足额到位。
据悉,2014年,黎平县主动申请移民4000户1.6万人,相关部门多方努力,仍难以满足旺盛的移民需求。
热门推荐
更多>- 警方已对福喜事件立案调查 五涉案人员被刑拘 96年少女卖淫自首 苏州对9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松绑” 济南端掉6处“毒豆芽”黑窝点 缴获“无根水”700余瓶 强台风“麦德姆”袭击台湾 64岁“熊猫爷爷”花15万元骑行到法国
- 北大山鹰社成功登顶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峰 北京护城河换水见底 市民下河捞鱼 砥洎城:全国罕见的“坩埚”古堡首次大修 唐玄宗杨贵妃“穿越”至地铁向乘客分发香包 浙江办海泥狂欢节 30位泳装美女泥中打滚 北京现比基尼洗车 富二代一天光顾两次
- “鸡蛋换金子”引发大妈哄抢推搡 广西南宁广场变海洋市民乘船捕鱼 郑州“童颜”管理员 一张娃娃脸实为29岁小伙 杭州四星级公厕亮相 配沙发电视茶几 哈尔滨一辆法拉利撞掉宾馆大门 威海城管"按摩哥"烈日下为环卫工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