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茜(右一)和支教团队友为麻芝乡光坡小学送去书籍、文具等物资,并教学生们唱歌。亢茜供图
启程缘于一个电影迷内心的刺痛
2008年,高中毕业的亢茜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大一进校不久,开朗热心的她就成为了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义卖、义务家教、关爱孤寡老人、社区环保宣传等一系列志愿服务给了她难得的一圆志愿服务夙愿的机会。
在一次志愿服务中,一个后天失明的盲人叔叔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经是忠实的电影迷,意外失明后依旧保持着看电影的爱好。可是复杂的剧情,紧凑的节奏常常让他不知所云。“他说的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有一次他去‘看’喜剧片,电影院里笑声不断,但他完全不知道电影里演的是什么。那么欢乐的气氛,他没有一点喜悦。”亢茜顿了顿,接着说,“我一直记得他的原话:‘那一刻内心深深的刺痛’。从那一次尴尬的境遇后,那位叔叔再也没有走进电影院,直到我们开始讲电影的志愿活动。”
经过这样一次深深的触动,亢茜和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觉得应该为这些被命运之神残忍地蒙上双眼的他们做些什么。他们一起设计了一个新的服务形式,通过他们的声音来帮助盲人更好的理解电影、感受电影。
“其实盲人朋友同样热爱生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中的有些人还很健谈,很愿意跟别人分享他们的故事。但可能受限于视力,所以他们的娱乐活动还只限于收音机、家人朋友读书读报等。其实,他们也很想有新的娱乐方式。”亢茜说,讲电影其实只是一个形式,他们想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给盲人关爱,传递一种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放不下的感动鼓励我一直走下去
就这样,武汉理工大学“给盲人讲电影”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盲人朋友有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看”世界。在5年的志愿服务中,盲人朋友们听懂电影时满足的神情、感动的泪水和发自内心的笑成为亢茜最大的欣慰。
而在5年前第一次作为电影讲解员走上讲台的经历,成为亢茜终生难忘的记忆。“我记得那部电影叫《暖春》,是一部特别感人的电影。我们在写讲稿的时候,反复看过很多遍,揣摩、推敲、练习了三周时间。每次我自己讲,都会情不自禁流泪。”
这部感人的电影让亢茜的第一次讲解异常成功,当她动情地讲完最后一句,猛然抬头看见很多叔叔阿姨都在抹眼泪。“我记得有一个叔叔,在我们志愿者的搀扶下,走到我面前,紧紧攥着我的手,很用力地说了一句‘谢谢’。当时他的眼中还泛着泪花。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而志愿服务中的感动也鼓舞着一届又一届志愿者的成长。一些回校读研的志愿者又继续参与到志愿服务中,甚至一些赴外地工作的曾经的志愿者,依旧时刻关注着志愿服务工作,假期回校,还主动参加到活动中来。
志愿服务背后的辛勤汗水
5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志愿者协会“给盲人讲电影”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一致肯定。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等各大媒体都对相关活动予以报道。
志愿服务团队先后荣获第五届湖北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湖北省志愿服务活动先进集体奖以及第一批“情系湖北”志愿服务项目立项支持。这些接踵而至的荣誉来自于一批批“亢茜”的辛苦积淀,每一次成功的志愿服务背后都是他们辛勤的汗水。
因为是“讲电影”,所以对志愿者有一定的要求。普通话、感情投入、表达能力都是老志愿者亢茜在培训新志愿者时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有一些学生比较害羞,讲电影时就是简单的读书和念词,这是不行的。我们会有一个专门的培训,让志愿者对我们的活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为了把握一个电影的细节,精准清晰的表述出来,亢茜会让志愿者们一遍又一遍地观看电影,对每一个情景烂熟于心。然后志愿者们自己动笔写电影讲稿,就着电影反复推敲,重复演练,纠正语速、语调、情绪。在正式开讲前,志愿者们还会被蒙上“黑纱”来听一遍电影,真实地感受盲人的“看”电影的需要。这样的培训不是一个简单的几天或者一下午就可以完成的,它常常会持续一个多月。
志愿服务很辛苦,但是志愿服务也丰富了志愿者们的心灵。亢茜不满足于走进社区讲电影,她想让更多的盲人朋友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电影。“我们跟湖北资讯广播的‘爱心有约’节目合作,让志愿者通过软件配音,录制一些有声电影,通过电台播放出去。”几个月的实践让亢茜感受颇丰,想要把“看”电影的乐趣带给更多的盲人朋友。
“能够把志愿服务坚持下来最重要的是有爱心。志愿活动可能要付出很多,但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温暖是更大的收获。对我来说,志愿服务就是一种生活态度,选择做志愿者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对这种生活,我满怀感恩。”亢茜最后说。(中国青年网记者 廖书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