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荣县,复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的生日纪念照片册放在他的卧室里。刘凤芸一直为林森浩奔走,希望求得黄洋家人谅解和法院的从轻发落。澎湃新闻刘瑾图
2014年2月18日,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复旦投毒案一审宣判,复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因故意杀害室友黄洋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月25日,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海市高院将开庭二审此案。
二审开庭即将启动,一位退休女教师进入了澎湃新闻的视野。
2014年6月上旬,贵州省贵阳市退休教师刘凤芸(化名)只身前往四川自贡,看望黄洋父母的同时,恳求他们对林森浩网开一面。
然而,黄洋父母将她拒之门外。
随后,她马不停蹄,再一次只身飞赴上海,希望当面和上海高院院长沟通,以期免林森浩一死。
再次,她未能如愿。
日前,澎湃新闻记者联系到了这位教师,从她的口中了解到了她的漫漫求情路。
她表示,作为一名教师,她把黄、林二人都当做自己的学生,因此她对二人都有着深深的同情。在她看来,投毒案的发生是教育缺失的体现,是时候重拾‘先做人,后做学问’这样的古训。
她还说,虽然屡次碰壁,但她不会放弃,将尽自己最大努力,继续为林森浩求情。
同情两家人,死刑“是惩罚不是泄愤”
刘凤芸,68岁,退休前在贵州省安顺市的一所中学教化学,退休后,搬到贵阳安度晚年。
2014年5月14日,刘凤芸路过一家报摊,无意中看到当天的晚报刊登了有关复旦大学投毒案的追踪报道,“我当时一下子就懵了。在大学里怎么会发生投毒案?报纸上说林森浩一审被判死刑,配了一张他父亲在法庭外痛哭的照片,我看了非常揪心。”
那篇报道,刘凤芸仔细读了好久;随后,她又上网阅读了许多与该案有关的材料,甚至研究了由网友建立的黄洋、林森浩的百度贴吧。
刘凤芸惊愕于一个高等学府的才子竟会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同窗,“林森浩的做法极端错误,也极其残忍,导致了两个家庭的悲剧。林森浩应该为其行为付出代价,受到惩罚。”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在刘凤芸的眼里,黄洋和林森浩仍是没有踏入社会的学生,她把他们都当做自己的学生,“事已至此,不可挽回。人死不能复生,我希望黄洋的父母宽宏大量,饶恕林森浩一死,让他在狱中为自己的错误忏悔!”刘凤芸对澎湃新闻说。
刘凤芸曾深受一个德国母亲的感染。2000年4月1日深夜,来自江苏北部沭阳县的4名青年潜入南京一栋别墅行窃并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及其妻儿。案发后,4名凶手随即被捕,后被法院判处死刑。普方先生的母亲千里迢迢从德国赶来,做出了一个让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她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理由是“德国没有死刑,我们认为他们(罪犯)的死不能改变现实......”
刘凤芸为这样伟大的母亲而感动,她感到,死刑仅能作为一种惩罚性措施,决不能成为一种仪式,更不能成为复仇的工具。有时候,大爱起到的效果远远比极端的惩罚更好。
“我并不认识黄洋一家,也不认识林森浩一家。作为老师,我怀有一种深深的同情。国家已经失去了一个即将为医疗事业做贡献的人才,非常可惜,何必让悲剧重演?判林森浩死刑只能让黄家有一时泄愤之感,但之后,将是两个家庭一起陷入悲痛。”刘凤芸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四川自贡看望黄洋父母,当面听听他们的想法,可能的话希望他们谅解林森浩。
被黄家拒之门外,冒雨与姑妈沟通
2014年6月初,刘凤芸在研究校园凶杀案资料时,药家鑫案进入了她的视野。被害人张妙的家人当初拒绝药家的20万补偿赠款,在药家鑫被执行死刑的一年后,突然宣布向药家索要20万元,甚至还上门索取并发生了冲突。
刘凤芸不愿看到黄洋双亲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还要陷入赔偿纠纷中,“黄家到目前为止依然绝拒绝林家人的谢罪道歉,说明他们还未能从痛苦中解脱。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释然。”
另一方面,为赶在二审开庭前劝说黄洋父母,刘凤芸不顾家中即将参加中考的孙子,坐了一天的火车和大巴,只身来到了位于四川省自贡荣县的黄洋老家。
她带着预备捐给黄家的7000元现金和祭祀用的器具上路,先是找到黄洋的姑妈,表明想要见黄洋父母的意图。得到的回复却是:黄洋父母不见任何人。
“姑妈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她不是要刁难我,是黄洋父母确实闭门不见任何人。”刘凤芸告诉澎湃新闻,她没有进屋,只是与黄洋姑妈在桥头下聊了近两个小时,当时天还下着毛毛细雨,“姑妈和我讲了黄家在上海的遭遇,我也说了自己来的意图,想多关心关心黄家,也请黄家对林森浩网开一面。”
被刘凤芸的善良热忱所感动,黄洋姑妈最终收下了她带来的祭具。带着遗憾,刘凤芸离开了自贡荣县。
希望游说法院院长,但未能如愿
回来后,刘凤芸反复思量:不管有没有结果,还是要尝试各种方法,保下林森浩。
于是,6月中旬,她又一次只身出发,乘飞机赶往上海,这次她想见的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
在去上海高院前,刘凤芸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复旦大学医学院枫林校区,想听听校方对案件的态度。可是,校园太大了,她在学校内兜兜转转了一个上午,才找到研究生院的有关老师,得到的只有“我们不作任何回应”。
第二天,她一早前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但是,她依然未能如愿。刘凤芸理解上海高院有自己的规章流程,但是见不到院长,想法无处诉说。
“我明白,案件审判讲的是法理,靠的是证据。所以我查阅了相当多有关复旦投毒案的资料,我想对高院院长谈谈我对案件的看法,希望高院在所有证据完善的情况下,作出公正的判罚。”刘凤芸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刑不能让黄洋重生,却又葬送了林森浩。自己并非出于冲动而来游说,只是客观地表达自己对案件的理解。
痛批教育缺失,做学问前应先做人
这位退休教师的骨子里,始终有着一份不言弃的韧劲。6月底,回到贵阳的她亲笔书写了一封致上海高院的求情信,并以挂号信的方式寄往上海高院。信中,她阐述了自己对案件的观点,希望上海高院在二审时完善所有证据。同时,她在信中也以一名教师的身份,畅谈了一些肺腑之感。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后人由此总结出‘先做人,后做学问’的道理。并依据《论语》、《礼记》等儒家典籍编辑出《弟子规》,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显然,林森浩没有学过《弟子规》,没有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
刘凤芸告诉澎湃新闻,在某种意义上讲,复旦投毒案的发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黄、林他们都是教育体系的牺牲品,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从校园、家庭到社会,人们关注和谈论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跋涉于文山题海,奔波于教室和辅导班,却很少有人告诉他们怎样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学会爱人和被爱,如何开展人际关系,处理矛盾纠纷。”
她认为,是时候重拾“先做人后做学问”这样的古训了,这不仅是如今的大学教育需要“补课”,更是要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假如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秉承的相处之道定是谦让有爱,互助互惠,很多矛盾冲突就会避免,也不会有如此悲剧的发生。”
刘凤芸一再强调,法律、惩罚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而不是为了以命抵命。因此,她恳请上海高院在“复旦投毒案”的二审审判上,考虑能否改判死缓。
6月29日,刘凤芸寄出了她赋予厚望的求情信,直至澎湃新闻发稿时,她仍没有得到上海高院的回复。她告诉澎湃新闻,此前两度只身离家为林森浩求情,都没敢把实情告诉家人,生怕家人担心,“我只是说自己到朋友家住一阵。”
尽管屡次碰壁,刘凤芸的求情路仍未中断。现在,她正四处打听黄洋、林森浩同学的联系方式,希望劝说他们加入到“为林森浩免死”的队伍中来。“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求尽力。如果二审开庭,我还是会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