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服务当乐见更多的“私人订制”

作者:谢伟峰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4-07-22 17:17:08

“我愿是一滴水,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的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再反射给别人。”说这话的,是一名青年志愿者。

作为利他精神的最好体现,志愿者无疑温暖了这个社会的人心。从转化社会多元化棱角,到补齐弱势群体的生活短板;从旅游景区担当游客的“指南针”,再到交通枢纽为旅客拖拿行李的“接力棒”。他们化整为零,他们又有统一标签。而在诸多场合和特定时刻,我们也太过熟悉那些穿着马甲、戴着帽子的志愿者风景线。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在社会渴望细化服务的当下,是否能看到稍微特殊的志愿者呢?

在这个维度来看,亢茜的志愿者服务就显得颇有特色。作为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年轻人,亢茜选择用为盲人讲电影来作为自己助残志愿者服务的首创内容。相比于大众服务类的志愿者群体,这种小众型的“私人订制”更直抵人心。

盲人的世界或许是正常人永远不懂的那片黑。在光明之门被上帝悄然关上之际,他们也渴望有人能“不经意间”把和美有关的那扇窗给打开,这又是整个社会的应有之义。当柴静在《看见》中说“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之时,亢茜则已经在路上。

为盲人解说电影,是为了让五彩斑斓的光影世界用声线的方式来植入到盲人的脑海中,从而泛起记忆和印象的浮想联翩。但亢茜和志愿者们也知道,电影艺术的感染力,不是通过说教来传达,它本身是通过可感的艺术细节来浸透。要让盲人在观影中产生共鸣,无疑要独辟蹊径。

办法是有的。亢茜创新了志愿者培训方式,通过“黑纱蒙眼、模拟盲人听电影”来打通志愿者和盲人在感官融合上的最后一公里。接下来,便是打磨电影声音,揣摩角色心思,挖掘其中思想深度……为了使“说”电影达到与看电影相同的欣赏效果,亢茜们得用一次次并不轻松的彩排演练来积累经验。所有的努力,只为了在最后电影放映中,能给予那些盲人朋友以声觉和感官的全方面安抚。这是一种值得。

马丁·路德·金说:“没有哪样工作是微不足道的,所有提高人性的劳动都有尊严,都很重要!”对于亢茜和她的志愿者们来说,自己工作的动力是每位盲人朋友给予的掌声和鼓励,以及这群特殊观众在离开前的那句“谢谢!”。志愿者的价值认同和荣誉感,就是在这一刻得到了满满的充盈。

如今,志愿者服务的领域正在一砖一瓦搭建,在此环境下,我们更乐于看见亢茜“非一般”的志愿者服务。把人字写大,无疑是志愿者工作的出发点。但这其中的一撇一捺,都不应该囿于一种定式。大多数情况下进行着简单服务的志愿者模式,现在也应该在亢茜“说电影”的故事中有所启发。

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推动众人心墙,制造不含水分的幸福指数,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这个社会的向前。当然,如能少些单线条的作为,多些亢茜这样的小众需求服务,那就善莫大焉。毕竟这能够让被服务者的体验显得更加丰富丰满,从而摆脱了“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初级阶段。

而创新式的志愿者服务,我想这也是一种新时代下的责任。(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