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海南历史上的干旱高温:1977的大旱持续时间最长

海南日报刘贡 2015-06-08 10:20:10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海南酷暑为何不算极端天气

文\海南日报记者刘贡

这段时间的海南岛虽然酷暑难耐,但比起“火炉”之说,还有一定距离。

海南有历史记录的最高温是20年前测得的41.1℃,但也仅此一次,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此,哪怕当下海南的酷暑天数较多,但仍算不上“极端天气”。

当近日琼北在忍受连续高温超过20天,琼南部分市县受干旱煎熬,一些市民认为酷暑已致“极端天气”。但翻阅《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高温甚至不在海南的气象灾害之列。

40℃罕见

海南称不上“火炉”

海南省气象专家们以批驳去年某网站发布内地“四大火炉”(福州、重庆、杭州、海口)“新排名”为例,解释海南为何不是“火炉”。

“我记得最高温是1994年5月3日,澄迈41.1℃。”已退休的海南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林熙把数字都记在了脑子里,“过去条件没现在好,温度的测量是放进百叶箱中,人工每天三次观测。现在无论从密度还是精确度,设备、技术都提高了,依然不多见超过40.0℃。”

出版于2008年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记载,海南高温区域位于北部、西北部内陆的澄迈——儋州——昌江一线,以及南部内陆的保亭。除了上述最高纪录,海口在1933年5月2日达到40.5℃为次高,此后依次是儋州1985年4月24日的40.0℃,昌江、定安分别于1988年3月15日和1977年5月18日的39.9℃。

由于海南岛四面环海,受海风调节,极端最高温度的出现机会不多且短促,全省35℃以上的高温日比我国大陆内地少得多,中部山区有很多地方还终年离不开棉被。40.0℃的高温酷暑更是罕见,许多地区从没有出现过。

海南省气候中心天气气候高级工程师吴慧认为,海南夏季虽然长,但与内地相比,酷热少,所以谈不上“火炉”。

既然酷暑不是灾害,那么总体高温多雨的海南,为何会形成干旱灾害?

高温增加蒸发

蒸发加速干旱

省气象局统计,今年5月下旬,受西南气流影响,海南岛全岛晴间多云,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五指山以北地区午后出现雷阵雨。旬最高气温西部、中部和北部地区为37~39℃,其中29日昌江达到39.7℃,东部和南部地区为35~37℃。旬降水量北部地区达到100mm以上,中部和东部地区为10~50mm,南部和西部地区为零降水。旬降水距平东北部地区比常年偏多2~5成,南部和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少9成以上。

换言之,琼北、琼东降水超过往年,琼南和琼西略有减少。

我省6月1日气象干旱指数显示,南部(保亭、三亚)和西部昌江达到重度气象干旱,琼海、琼中和五指山及以南地区中度气象干旱,其余地区轻旱或无旱。

海南省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吴胜安介绍,自5月18日起,海南省开始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日最高温≥35℃)过程,至6月7日已持续了21天。高温加重了我省各地的干旱。5月五指山、陵水、昌江、保亭和三亚5个市县平均气温29.3~31.7℃,较常年偏高1.4~3.6℃。气温偏高导致蒸发增加,土地失水更快,加速了干旱的发展。

“四时皆夏”

只等“一雨成秋”

“即便有的地区午后一场雨能调节温度,但是干旱除与降水量多寡有关外,还与同期的蒸发量密切相关。”海南省人影中心(从事人工降雨)研究员何媛认为,海南终年气温较高,蒸发旺盛,沿海地区风速较大,更加大了蒸发量。

而冬春季节本来降水就不多,蒸发量的增大,更加重了旱情,因此,冬春季节就出现气候原因的经常性干旱。进入汛期后,由于前汛期海南省的降水还不充足,而此时气温高,蒸发量不断增大,因此,常常产生夏旱。

另外,干旱程度还与雨季的迟早密切关联,雨季开始较早的年份和地区,旱情ー般较不明显或较轻,相反,若雨季开始较晚,旱情较重,多数时候会形成冬春连年的局面。就逐月而言,降水变率(指当月、季或年降水量与同期蒸发量之比)也是鉴别旱情的一个重要的判据,降水变率越大的月份,越容易出现旱情。

专家们认为,海南的气候概括为八个字就是“四时皆夏,一雨成秋”,如今只等着“一雨成秋”的到来了。

“厄尔尼诺”导致

近年普遍高温

“古代帝王到了夏季要去承德避暑山庄,现在大家都待在空调房子里,出门就坐空调车,说明条件好了。”林熙说,但空调、汽车、建筑等人类的活动,对气候又产生影响。

气候的形成是由各种自然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三大主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但近年来特别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海口为例,上世纪有3个温暖时期,一是20年代中后期;二是40年代,以这时期最温暖,气温在1945年前后达到最高;三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此后仍有继续增温的趋势。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候科学家3月12日在最新一期的科技公报上正式宣布,厄尔尼诺事件再次到来,2015年可能成为有气候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

作为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当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如果这个状态维持3个月以上,就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通常,厄尔尼诺事件只会持续6至8个月,但专家们认为今年的厄尔尼诺持续期可能会增加到两年或者更长。

由于二氧化碳排放会加剧厄尔尼诺现象,林熙无可奈何地认为,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导致地球温度逐年上升。公式

链接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在统计意义上属于不易发生的事件。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

灾害性天气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威胁,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天气。如影响海南的气象灾害主要有:热带气旋、暴雨、干旱、局地强对流天气(含雷暴、冰雹、龙卷风)、低温冷害(含低温阴雨、清明风、寒露风)、海上强风等六大类十种。可发生在不同季节,一般具有突发性。

对比来看,出现较为频繁的是灾害性天气,出现较为罕见的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性天气是天气预报的预报对象,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种小概率事件的预报或预测则目前人类科学水平难以企及的。 (刘贡辑)

史上海南低温天气

文\海南日报记者刘贡

“市民对气温的冷、热,主要是感觉。如常年待在空调房,对冷和热的适应能力就降低了,当降温或者升温时,会感到特别冷或特别热。”已退休的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林熙认为,之所以说低温成灾,主要是指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海南为何出现低温灾害?海南省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吴胜安解释,海南虽然地处热带,属于热带海洋岛屿型气候,但由于受冬季风的影响,北方冷空气有时仍可影响海南,低温冷害的现象也有可能发生,有时还比较明显。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将其低温冷害分为三类:一是低温阴雨(含干冷),二是清明风,三是寒露风。认为这三类低温对早稻、晚稻生产及热带作物的安全越冬有较大影响。

由于海南是中国橡胶和热带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而这些作物都是畏寒的,极容易受到低温冻害影响,特别是幼树和幼苗,如1973年-1974年冬春,受低温影响,全省冻死橡胶树66.8万株,白沙、琼中、保亭三县占30%。低温对水稻的主要生育期,如播种期、插秧期、分孽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等均可以构成冷害,影响水稻的收成。

林熙介绍,解放后,海南最冷的数据纪录在1963年1月15日,白沙出现了-1.4℃。历史上,海南霜冻较多,植物、老人及牛畜又被寒气侵死的记载。但古代海南的低温究竟有多低终无法用数据表达,编撰《海南省气象志》的陈明认为,诗歌等文字只能算辅助记录。公式

五月三十日下午,在海口某旅游度假区水上乐园戏水消暑的小朋友。海南日报记者张杰摄

海南古代降雪记录

整理\刘贡

明正德元年(1506年)万州(今万宁),冬雨雪。

明正德七年(1512年)万州(今万宁),是年冬,全州降雪。

明崇祯九年(1636年)临高,十二月十五日(1637年1月10日),下雪三日夜,树木尽枯。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文昌,冬大寒,雨雪,海鱼冻死,椰槟尽枯。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临高,冬霜冻。琼山,冬十一月,雨雪,卉木陨落,椰榔枯死过半。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琼山,冬,天雨雪如霜,若树皆萎,槟榔死过半。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澄迈,冬十一月,天降大雪,榔椰树木多伤。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6.79K
编辑: 于熙标签: 高温 大旱 气象干旱 降水变率 1980年
和为贵 海星之死
聚焦长江游轮业:供需失衡 生意难做 阿里或联姻第一财经:传媒行业发展新出路?
颜龄测试一夜爆红 这些趣图告诉你How-old为什么这么火? 洛基入清宫韩寒遭换脸 哪些明星曾被PS大神玩坏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在京正式启动

        详细>>

        圆梦北京之《90后的青春》

        详细>>

        圆梦北京之《梦想成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