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建立实施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纪实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兜住“民生底线”
——贵州省建立实施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纪实
“这是昨天刚来的救助米,满满一缸子,够我吃两个半月了。”大方县羊场村中街组77岁老中医荣庭柱指着家里的米缸说,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就在救助米到来的前几天,荣庭柱靠着为别人开药方子得的10多块钱买来几斤碎米度日,米缸眼看就要见底。
8月初,村干部为荣庭柱送来了三袋大米,每袋30斤,口袋上面标注着“贵州省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救助粮”。荣庭柱是我省在全国首次建立并推动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救助制度以来的一名普通受助者。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济民。对于贵州广大基层群众来说,《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就是一项安民济民的重大民生保障工程。
2011年,我省在全国首次建立并实施了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历时三年,粮食救助制度的全面建立实施有效地衔接补充了农村低保制度,使农村低保制度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应保尽保”,每年都保障了数百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利,解决了他们短暂性的生活“告急”问题,增强了社会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筑牢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民生“安全网”,从根本上兜住了“民生底线”,有效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任重道远力补“民生短腿”
黔西县雨朵镇思源社区2组,86岁的陈厚德一家是低保家庭,早年分家后,老人守着0.7亩水田生活。3年前,年老病弱的陈厚德已经不能再扛起锄头下地,大儿子靠着在城里打零工讨生活,二儿子长期生病,到40多岁还未结婚,生活陷入了困境。每到年中,家里粮缸见底,只好到处借粮填肚。2011年,民政部门将老人纳入粮食救助户,每年6月至8月间发放120斤救助粮,帮助他们渡过无粮难关。
像陈厚德这样贫困家庭的季节性缺粮情况,在贵州贫困农村家庭中不占少数。数据显示,全省存在季节性缺粮的农村低保对象约有26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7.6%,占农村低保对象的48.6%。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11年初,时任省长赵克志同志看到了问题:由于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适宜种粮的耕地面积比较少,仍有极少部分低保户存在季节性缺粮的问题。于是,他委托经济发展较好的乌当区、经济发展中等的独山县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丹寨县的三个乡镇对辖区内农村低保户季节性缺粮情况开展专项调查,之后省委、省政府作出妥善解决农村低保户季节性缺粮的决定,并将“切实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季节性缺粮问题”写进了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久,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的通知》,省民政厅按照要求制发了《贵州省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实施办法》。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饱含着深沉民生情怀的粮食救助制度设计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时任副主席习近平同志于2011年5月在《国内动态清样》第1842期上批示“省政府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救助机制有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类似地区可以借鉴”,贵州省将持续有效做好季节性缺粮救助制度,进一步编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第三张安全网。
科学救助拨响“民生算盘”
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能否做好这项工作,考验政府的诚意,体现社会的良知。
2011年,省民政厅在前期蹲点调研、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对15个乡镇38个村的农村低保对象6355户、17473人进行了逐户调查,召开了18次有乡村组干部、民主评议代表、农村低保对象代表以及民政、粮食、扶贫等有关部门负责人800余人参加的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扎实掌握了农村低保对象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长期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均耕地和自产主粮情况、家庭年度经济作物、季节性缺粮情况、家庭非正常支出情况等基本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并对缺粮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深入调研、掌握底数后,我省作出科学合理的粮食救助制度安排。但是又一问题出现了,粮食救助所需资金从何而来?
“小财政,大民生”,省、市(州、地)、县(市、区)三级财政按规定的比例筹集资金,其中省级财政平均承担比例占82%,明确建立起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的粮食救助工作管理格局,县级政府承担粮食救助工作的主体责任,乡镇政府承担粮食救助工作的具体责任,民政部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做好粮食救助的日常管理工作。
鉴于“自产粮食、耕地面积和人均收入”三项指标是影响家庭基本口粮最直接的因素,将“人均年自产粮食低于330斤、人均耕地面积低于本县农村低保对象平均水平、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本县农村低保户平均水平”作为纳入救助范围的三个必备条件,以发放粮食的方式实施分类施保,按特别困难户、中等困难户、一般困难户分别给予每年每人90斤、60斤和30斤粮食的补助。纳入救助范围的农村低保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按每人每年90斤标准发放救助粮。
考虑到冬春救助制度已建立实施多年,农村低保对象季节性缺粮主要出现在每年夏接秋时段,粮食救助制度的救助粮定在每年的6、7、8月份发放,进一步增强了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春风化雨泽被百姓民心
“粮食救助制度不像其它政策法规或是重大工程项目那般轰轰烈烈,它更像是一阵阵春雨润泽困难群众的生活。”惠水县民政局副局长陈玉学蹲坐在涟江街道办事处龙井村村民唐明斌的家门前有感而发。
龙井村是惠水县一类贫困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过1860元。原本家庭贫困的唐明斌因为多年前的一场大雨吹垮了房子,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他家现在住的水泥砖房是民政部门出钱修建的。由于体弱多病,无法下地劳作,这个家庭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52岁的唐明斌向噙着泪花向为他扛来大米的村支书吴大志说:“要是没有政府送来的粮食,真不知该怎么办啊。”
而在黔西县五里乡荒田村,一名普通农家妇女周福英却做出了让人颇为惊诧的决定:把救助粮让给别人。
今年3月份,周富英主动找到民政部门,请求撤销自己每个季度300元的低保。勤劳、朴实的周富英12岁时成为孤儿,29岁时丈夫去世,家庭一贫如洗。之后,她独立抚养了包括自己一儿一女在内的六位孩子长大成人,还照顾着身患智障的弟弟。仅靠3亩地的包谷生活,庄稼下地后,周富英就去县城打零工为在西南民族大学读书的儿子提供少得可怜的生活费,对她来说,每年的粮食救助无异于雪中送炭。今年,五里乡党员干部们为周富英筹集到善款3万余元,砂石50余方,希望能助其改变住房条件和供孩子读完大学。周富英说:“这些年要是没有民政部门的帮忙,日子早就过不下去了,现在有了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足够我的儿子读到大学毕业,我要把低保和救助粮让给比我更困难的人。”
“贫穷不是永远的标签,贵州在解贫路上越走越快,各项政策效应越来越凸显,我省创建粮食救助制度,就是结合省情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国家低保政策的成功创制,它有效解决了农村最困难群体的基本口粮问题,基本生存问题,为他们逐步脱贫致富创造了基本条件。”省民政厅厅长丁治学说。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1年,全省纳入粮食救助范围的农村低保对象有917015人,随着这一制度的落实,数据逐年递减,2012年为885927人,2013年共计810896人,到了今年,这一数字锐减为749322。
热门推荐
更多>- 山东退休老人菜园种出1.5米“超长丝瓜” 六旬老者练健美与青年同台赛肌肉 驻藏空军男兵连美女排长真容 南京青奥会开幕在即 “小青柠”忙服务 健美小姐后台备战 美女变身“女汉子” 福州水闸桥现30cm缝隙八龄童坠亡
- 甘肃榆中菜花滞销喂羊吃 长江重庆段聚集大量水上垃圾“聚积成岛” 国际空间站航拍北京美景 北京安置房选房 拆迁居民提前一周排队 钱塘江七月“鬼潮”凶 掀翻众多观潮人 网民“立二拆四”下囚车被押送至法院 今日受审
- 探访庐山白领“禅修营” 西安大雾日出景象如天上人间 一大波“蓝胖子”露真身 整个春熙路都“萌萌哒” 天津4名民警高速救人后被撞身亡 广东四会监狱办“寒窗学子与铁窗囚子”亲情帮教 北京42家演艺机构承诺不录用涉毒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