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聚焦”结硕果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是天津大学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两个聚焦”,天津大学提出了“上天、入地、下海”的科技工作方向,相继成立了航空航天研究院、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并调整了学科布局,描绘“天、地、海”一体发展的大格局。
在空天领域,国家某重大专项燃料技术分中心落户天津大学,所研发的产品技术指标可以媲美美国同类产品,完全满足工程需要。天津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国产大飞机C919环境控制系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感知”海洋需要“眼睛”和“武器”。2013年,跨学科新型科技实体——天津大学遥感研究中心成立,中心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面向遥感交叉学科的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示范应用。机械学院教授王树新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创造了中国水下滑翔机诸多纪录。可搭载专业仪器在海洋观测和探测领域大显身手的“海燕”,一经问世便受到国内外密切关注。
日前,该校又新成立了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在环渤海水环境科学研究、水资源和水环境开发与保护等方面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同时带动与地球系统研究相关的环境、化学、生物学、化工等学科发展。
“三足鼎立”重转化
2011年1月,天津大学科技工作会议召开。刚刚出任天津大学校长的李家俊在会上提出:“国际上一流的大学都会形成一个人才、项目集聚中心,在它的周围也都会形成一批高科技产业。天津大学也要向这方面努力,通过建立一个好的机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时隔5年,他们在成果转化方面已然形成异地研究院、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三足鼎立”的局面。
让科技成果“外溢”,异地研究院成为依托学校、立足当地、服务经济发展的“桥头堡”。近年来,天津大学创立了滨海工业研究院、武清前沿院、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研究院等异地研究院,覆盖了珠三角、长三角、黄三角、京津经济圈,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
元英进告诉记者,天津大学异地研究院“非常活跃”,“大楼”与“大师”兼备。“‘政产学研用金’全要素配置,全功能发育。”元英进说,天大的异地研究院都有良好的平台和高质量的仪器配置,“有载体,有大楼,有配套”。同时,研究院以人才和项目为核心,“一定要建立若干项目,让人才围绕着项目去用力”。这一模式实际上也同时支撑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天大的异地研究院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全部设有技术转移分中心和“众创空间”。今年2月底,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第二批“众创空间”里,天津大学的3家以区域研究院为依托的众创空间都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原创领跑”有雄心
在科研工作多领域开花结果的同时,天津大学把目光投向未来,着眼于原创科学研究和重大科技领域的突破和领跑。
“一所大学必须要有原创。”元英进说,“只有走到科学研究的最前端,才能潜心解决科学本身的竞争。天津大学要在原创上为世界作出贡献。”
一个简称为“双60”的科研工作计划被视为天大人决心引领未来的远大抱负。
去年9月底,天津大学召开了“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60个重大技术难题”发布会。“双60”涉及材料、制造、能源、空天、海洋、生命等领域,是世界科技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难题,也是天津大学科技工作“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部分。
首批发布的20个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是从全校师生提出的300余个建议课题中筛选出来的,包括空天智能制造、原子尺度制造、高空长航时动力、太赫兹光子、光电生物催化、地球关键带、深蓝人居平台、数字海洋、舰船动力……这些科技重大前沿问题正在成为工科见长的天大关注的重点。姚建年院士认为,“这是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融合、创新的方式”。
李家俊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会把这些问题做实,计划组建120支科技创新‘梦之队’,打造若干实体交叉研究平台,探索机制创新的科研组织新模式,配套相应支持资金,培养和汇聚一批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
发布会后,姚建年院士与天大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座谈。他提出:“国家引进重大项目,总会遭遇‘天花板’效应,归其原因就是源头创新不够,要更关注基础科学,把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的融合提到议程上来。”
“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若干原创的学术成果处于世界领跑的位置,这是天津大学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元英进说,“我们相信,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就会有若干跨学科、跨学院的科研团队成长起来。在破解120个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中国科技工作者将倾注智慧和力量,为世界奉献出一部科幻大片。”
(光明日报记者 陈建强 光明日报通讯员 朱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