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水环境
导地表径流减水质污染
站在人行道上,疾驰而过的车辆溅起一身的雨水;从排水沟散发出的阵阵恶臭让人作呕……类似的场景,在雨天常常上演。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对增强机动车道排水能力,减少恶臭、净化地表做出了新的探索。海沧区新景路被列为首批改造试点,于去年十月动工。张剑鸣告诉记者,新景路的改造中,他们沿着路缘石,每隔一段开一个流水口,并将绿化带加宽至2.5米,做成下凹绿地,种上耐浸的植物。下雨时,路面上的积水会顺着开口流到绿化带的浅沟里来,以此减轻地表的流水压力。积水经过浅沟的沉泥、截污等作用分流至植物根部。污染物通过植物的净化,减少了对环境和水质的污染。
路面不会有积水了,人行道也采用透水砖,雨水通过预留口等流到绿化带里,马路干净了、雨水干净了,空气也变好了,一个“海绵体”解决了多重需求。
C、水资源
代替自来水灌溉用雨水
一走进海沧新阳医院,绿化水龙头喷洒出的水浇灌在绿地上,滋润了饱受烈日烘烤的花草树木。不过,令人赞叹的是,这些绿化灌溉用水竟然是雨水。太阳高照,竟然有雨水?这是怎么回事呢?
海沧城建集团土地开发公司项目负责人陈振期为记者揭开了谜团,原来,新阳医院在海绵城市的改造中,把原来停车场的地面全部改为硅砂砖,并在绿化带的地底下装了一个16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每逢下雨,雨水通过硅砂砖流入蓄水池中,水被收集起来后,通过净化装置和管道连接,等到晴天时,用来浇灌植物和洗车。”陈振期说,除浇灌植物外,雨水还能通过管道连接到医院厕所,用来冲洗厕所。这个地下蓄水池犹如一块“大海绵”,下雨时把水吸收进去,晴天时再把水释放出来,不仅节省了水资源,还使雨水得到了充分的循环利用。
D、水监测
互联网监控市民可互动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厦门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也给整个改造过程不断“造血”。
在海沧区的智慧海绵城市一体化管控平台上,实现了对全区66个监测点的水质、水位、水量、初期雨水、土壤下渗率、土壤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监测,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可以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考核、评价指标。这在全国所有试点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截至目前,管控平台已经搜集到2万多组数据。
除了互联网、大数据的结合外,海绵城市建设后期,市民也能够通过手机APP参与到海绵城市的评价中来。华侨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苑宝玲告诉记者,等到城市“海绵体”建设完成后,他们会把所有监测点的数据传输到手机APP上,推送给市民,让大家从感官和舒适度上来评价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此外,一旦下大雨,哪个地方发生积水了,市民也能通过客户端第一时间告知终端,维修人员就能立刻赶赴过去。“海绵城市是为方便市民而改造的,市民满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海绵城市建成了臭海绵,那宁愿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