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学者叶嘉莹为南开新生讲“词”之美感特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9-12 09:30:04
分享

9月11日,92岁高龄的南开大学讲席教授、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在“初识南开”讲座中,站立两小时为南开大学新生作了题为“从《花间集》谈起”的演讲。

92岁学者叶嘉莹为南开新生讲“词”之美感特质

当天,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逸夫厅座无虚席,台湾现代散文家、女诗人、知名画家席慕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从海内外各地齐聚天津共贺恩师教师节快乐的叶嘉莹部分弟子也参加了讲座。让全场师生惊叹的不仅是叶先生学识之渊博,还有她身体之健朗与精神之矍铄。

讲座中,叶嘉莹先生通过精深独到的作品赏析,诠释了“词”的深厚意蕴。从《花间集》谈起,介绍了中国古典词学发展过程,并分析历代词论之得失,提出自己对于“词”之美感特质的定义。

叶嘉莹先生认为,“词”这种文学体式的起源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为配合隋唐间流行的燕乐歌唱而创作的歌词,并从市井之间流传到士大夫之间。而《花间集》就是士大夫所作歌词的选集,是文人才士在歌宴酒席之间听歌女演唱的歌曲,内容大多是关于美女与爱情。

而这样的歌词,与中国“诗言志、文载道”的文学传统是相背离的,因此“文人一方面喜欢这种美妙的音乐和文学,另一方面很矛盾”,认为写词是不正当不道德的,“宋人笔记里面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困惑”。

但是五代战乱之中诞生的《花间集》,却使人们发现,那些非常深隐幽微、难以直言述说的悲哀和幽怨之情,更适合用“词”的体裁来表现。叶嘉莹先生觉得“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因为《花间集》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偶然的事情。它对中国文学史的“词”,造成了莫大的影响。

那么,“词”这种体裁究竟有什么样的美感特质呢?叶嘉莹先生介绍了李之仪、刘克庄、朱彝尊、张惠言、王国维等人的词论,她认为这些论述都不能很贴切地概括词的美感特质。如张惠言以“比兴”论词过于偏狭,而王国维以“境界”论词过于含糊。

92岁学者叶嘉莹为南开新生讲“词”之美感特质

 

基于此,叶嘉莹先生借助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潜能”(Potential effect” )一词,结合她个人的研究心得,来概括词的美感特质:“‘词’的微妙之处,在于词里面包含了一种“潜能”,它所用的词语、造句句法非常精微美妙,表达出来一种隐藏的能力,可以给读者很多兴发、感动。这是‘词’的特质。”

“‘词’从歌宴酒席之间而发展出来,但它能够使那些有理想、有志意的,经过忧苦、患难的人,把自己内心最难以表达的情意,用‘词’的体裁表达出来了。它的体裁、它的格律、它的形式,种种因缘际会,‘词’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发展而来,凝结成一种微妙的品质,这是谁都没有意料到的。”叶嘉莹先生在演讲的最后这样感慨道。

叶嘉莹,别号迦陵,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她一生漂泊海外,,2015年10月,“迦陵学舍”的正式启用,标志其定居于南开大学。(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