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后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篇;2013、2014、2015年连续三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8月22日又刚刚获得了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2014级博士生何迎东是别人眼里名副其实的学霸,但他自己却说,他甚至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还没有对科研的兴趣,终日忙着实习找工作,最终指引他进入科研状态的反而是他沉下心来去听一些学术讲座时,才有了科研的“感觉”。
取得这些成果,何迎东付出了很大努力。他解释,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是一个需要艰难蜕变和大胆创新的系统工程,里面包含着很多隐形的挑战。比如说,如何有效阅读参悟大量的参考文献、如何在写作尝试中不断地做出调整、修正并完善特有的写作风格、如何在思维的整合磨练和对比分析中寻求理论的升华……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然而,一篇论文写出来了,却并不意味着自己的研究就结束了。何迎东说,有时候自己满怀期望地投稿到权威期刊,却被无情退稿,这时候心情会十分沮丧。当被问到是怎么度过低迷期时,何迎东淡然笑道:“那能怎么办呢,静下心来想一想,是哪里出了问题。搞科研嘛,困难是常有的,克服它的过程也就是科研的过程。”相比较于被退稿,让他感到更加困扰的是碰到研究的瓶颈期:“研究越深入,灵感就显得越重要。然而灵感又不是常有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何迎东向我们建议,如果在研究时遇到瓶颈,不要心急,先看一看他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的更远。
在外人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科学研究是一件很枯燥的事。然而在何迎东眼里,能够在一门学问中深入地钻研是一件幸福的事。就像他在天津大学2016年开学典礼上发言时所说的那样:“说到底,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勇气和魄力,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感觉和兴趣,如果你对你所学的专业感兴趣,那么即使以后遇到困难,你也更容易迎难而上而斗志昂扬。”何迎东研究的“基于不确定理论的多响应稳健参数优化设计” 是一个集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为一体的交叉研究课题,理论性很强。但他却说这个研究课题的“魅力”指引着他不断地虔诚追寻。
何迎东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这门学科充满了兴趣。事实上,本科生期间的他都不是大家观念里的学霸。“大学期间,我不是那种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即便是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何迎东还在忙着实习,准备毕业找工作进企业。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转变,何迎东说“兴趣很重要,但是很多事情如果你不亲身经历,你很难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何迎东经常和导师参加一些学术讨论会,听了一些专家的理论、意见。“想法突然就涌现出来了。”何迎东说,在听了一些讲座之后,突然发现自己脑子里有了很多关于学术的思考,“灵感”来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抓紧时间、集中精力投入进去。
2014年,何迎东来到天津大学读博,此后,受导师何桢的影响,他越来越注重发文的质量,并将自己过去的研究方向与当下结合,使得研究更为系统化。何迎东说自己能有这样的成绩,天大优良的学术氛围对他影响很大,他感谢天津大学广博胸怀的包容,教会了自己“坚守”、“坚持”和“坚韧”的忠爱之道。作为一名忠爱创新,热爱生活的的人,何迎东对青年学子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兴趣加上拼搏和汗水,必将铸造无悔的青春!”
背景链接: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邓小平同志亲属遵照他的遗愿,捐献出他生前的全部稿费,委托中国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设立的,至今已评选10届,共有约1000名大、中、小学生获奖。(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