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地铁,引领都市美好生活

来源:贵州都市报
2016-08-30 10:21:49
分享

生态地铁,引领都市美好生活

轨道一号线沿线施工“伤疤”,因地制宜补好。

开篇语

8月30——31日,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在贵阳召开。本报特别推出一组系列报道,旨在全面展示我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

昨日,我们回顾了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效。今日,我们将关注目光聚焦到正在火热建设中的贵阳地铁。

本报记者 沈丽琼 摄影报道

也许你不知道,正在加速建设中的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从观山湖区到主城区落差足有220米,且主要集中在贵阳北站到安云路站区间,高差达161米,自然坡度为54‰(通过轨道展线设计,轨道坡度降为34‰),在国内,很是罕见。

在普通人看来,如此长大连续坡道,安全行驶是关键。但在国内首家定位为“生态地铁”的贵阳轨道看来,除了运营安全,新情况也带来新挑战:如此高差产生的再生制动能量如何吸收利用?建立供电能量牵引网有没有可能?

眼下,基于此的一份《山地城市轨道交通长大连续坡道关键技术研究》已通过省科技厅立项审查,正在实施中。

据悉,作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中公共交通的主要支撑,贵阳轨道将“生态地铁”的理念,贯穿到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的全过程。

设计:保护好宝山路上的梧桐树

宝山路上两排高大的梧桐树,构成贵阳人心中的“外环路”,成为夏日骄阳中的一条绿色长廊。昨日中午1时,尽管正午的阳光有些毒辣,但石义军走在树下,居然没有大汗淋漓。

去沿线四个车站看看施工情况。作为贵阳轨道2号线的设计总指挥,石义军的这趟步行,让他再次确信当初团队坚持采用暗挖施工工艺的正确性。

顾名思义。暗挖法施工,就是在道路外寻找场地,先施工竖井,再通过竖井从地下施工地铁车站。“该工法不需占用地面道路、不需大面积的对地下管线进行迁改,最关键的是不需对地面道路树木等地上设施进行迁移。”石义军说,唯有此工法,才可最大限度减小地铁施工对地面交通的影响,避免对道路两旁这些成型梧桐树的破坏。

尽量减小对交通造成压力,竭力保护原有生态。“生态地铁”不是口号,是贵阳轨道从设计之初就贯彻的理念。

施工:地下水不是简单的抽排

溶岩、地下水丰富,施工周边环境复杂。在贵阳修建地铁,下穿河流、路遇溶洞是常事。

虽然已过去两年,但中铁十四局项目工程师田飞虎仍清楚地记得,2014年8月18日凌晨的那一幕。当天,1号线雅关~蛮坡区间左线施工时突然揭露大型溶洞,不到20分钟,4个工作面就灌满水,到当天下午4点,已将36米深的竖井灌满,涌水量约18000立方米,原有的龙潭口常流泉出现断流。

田飞虎明白,若利用原溶洞通道排水,排水能力不确定,且易受堵塞,不确定因素多,特别是地下水的保护没有把握。“地下水不能简单的抽排,需要采取措施保持地下水平衡。”因此,最终,他们决定采用“高效替代”方式,新修筑一个排水通道来代替原有排水通道,使地下水从地表排出。

最终,这个绿色方案很成功,不仅保证施工进度,又保护地下水资源不被破坏,还大大节约抽水设备的投入。

国内首家提出“生态地铁哲学”

“轨道建设,绝不是简单的一条线或者几条线通车,关键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给市民提供一个优质的出行服务。”定位为打造西部地区一流生态地铁的贵阳轨道,通过一年多的多轮研讨和征求意见,终于在2015年国内首家提出“生态地铁哲学”,并以此作为指导企业战略发展的基本理论,定下了发展目标:生态地铁,引领都市美好生活。

现如今,在轨道各标段,都能看到青年员工的主动创造性:2号线8标项目部,大伙用业余时间收集钢筋、钢板、车轮等废旧物资,自制能够运输钢筋笼及重量物资的大、小推车及收纳零碎零件的收纳铁盒,用一些小发明解决了不少施工过程中的大问题;1号线沿线施工中,面对不可避免的工程开挖裸露边坡,贵阳轨道公司带领参建单位,早谋划,将惯用的边坡植草绿化方案“升级”为因地制宜采用花池、垂吊植物、攀爬植物等方式提升绿化,主动把这些“伤疤”补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