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淌银的京杭大运河(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8-26 17:33:17
分享

导读:在中国的版图上,万里长城和千里京杭大运河犹如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大大的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国泰民安的梦想……

自隋代江南运河开凿以后,大运河最南端展示出了水一样宏富博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这里,是杭州与外界发生经济联系的必经、首选之地,一代又一代的商贾,舟车贩运,百货辐辏,篝火明烛,交易兴旺,各类经济活动轮番登场。

而今,这种经济的联系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得以传承——运河畔,3.3平方公里的运河财富小镇,正沿着悠悠的历史长河,徐徐拉开一条活力奔腾的金融财富生态链。

流金淌银的京杭大运河(下)

京杭大运河

运河财富小镇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核心区1平方公里。东至上塘路,南至胜利河,西接湖墅路、小河路,北至湖州街,背靠着京杭大运河,摆出了一个“V”型。

小镇以创新金融为核心,休闲旅游业、文创产业为共生,拉动实体经济,形成一条财富生态链。计划总投资205亿元,力争通过3-5年时间的努力,集聚金融、文创相关企业超过600家,其中行业领先企业不少于15家,创业创新成功企业50家,打造成为浙江省最有历史文化的创意金融小镇。

对于小镇的产业定位,有关负责人形容为,水能灌溉良田、滋养万物。这与运河的气质相匹配,就像运河造就两岸繁华,小镇的活水撬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打创意金融牌,小镇是有底气的,运河边的这块风水宝地上早早植入了金融因子。

小镇的城市化发展中心和全国首个PPP(公私合作模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建设运营)项目交易平台已投入运营,业务涵盖浙江、江苏、安徽、重庆等多区域,意向签约已达近1500亿元。

小镇极美,清新素雅的宋式建筑,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枕着运河水,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沿河的6个遗产点:富义仓、桥西历史街区、拱宸桥、洋关旧址、通益公纱厂旧址都集中在小镇核心区。而胜利河、红建河、余杭塘河、西塘河、小河、姚家坝河等支流蜿蜒小镇,交织穿梭。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五大国家级博物馆等镶嵌在小镇的中西南北。

在这里感受不到城市的喧嚣——香积寺

西有灵隐,城南有净慈,北有香积。在古时候,香积寺曾是杭州一处长年香火不断的地方,不少杭嘉湖的香客都是乘船沿着运河到香积寺烧头香,然后才去昭庆寺、灵隐寺烧香的。

据《西湖游览志》和《武林梵志》记载,香积寺始建于北宋年间(978),原名兴福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更名香积寺。元朝末年,香积寺被一场大火毁了,后来又重建多次,但最终还是被灾害毁掉。

流金淌银的京杭大运河(下)

香积寺

白天去香积寺,不妨去看一看香积寺塔,这宝塔大有来头,是目前杭州仅存的清代佛塔。香积寺塔原本分为东塔和西塔,1963年双塔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东塔被毁,仅存西塔。

有一个罗姓工人,意外看到东塔塔基,以为是一般石头,拉到丈母娘家,用于洗衣服。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研究员石永民说,这位丈母娘一见石头上有佛像,就把这块石头保管了起来。

一晃30多年过去了,香积寺东塔的塔基一直静静地躺在罗家的院子里,期间也有不少识货的人看中了这块宝贝,想高价收购,都被罗家拒绝了。

直到2005年,1123日,罗家将塔基捐赠给了即将开馆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这块塔基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永民说。

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这个塔基直径约1.2米,高0.6米,呈腰鼓状的东塔塔基引来许多围观群众,塔基上浮雕纹样双龙戏珠清晰可见,造型优美。

晚上去香积寺,却也别有一番风味。轻盈小巧的蜡烛灯具点缀着建筑檐角;从红色灯笼中衍生出来的红色六角形灯对建筑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亮灯后的香积寺夜景。

流金淌银的京杭大运河(下)

香积寺夜景

香积寺的夜景规划上,与大运河夜景风格相似,在景观处仍然采用水墨丹青,蓝绿泼墨的手法,保有运河优雅、灵动的神韵。在建筑的表现上,特别用灯光突出立面、柱、屋檐和顶等元素,采用藏而不露的手法,清晰、生动又层次分明地表现了香积寺唯美的建筑形象。

比如香积寺四个大殿因为是铜屋顶,设计师用琥珀色灯制造金黄色灯光环境,照亮顶部深色的釉面瓦和金色屋脊,映衬出屋顶、椽头等独有的的质感,创造出光芒万丈的视觉效果,有佛光普照的寓意。

香积寺夜景照明工程采用的灯具均为香积寺度身订作,为该寺独有。比如,悬挂于寺庙建筑檐角的蜡烛灯具,灵感来源于寺庙常用的酥油灯,而悬挂在屋檐上的红色六角形灯是从红色灯笼中衍生出来的。   

其实,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身在香积寺,看着运河上来往的船只,听着香积寺传来的钟声,心境立刻变得平静起来,在这里已经感受不到城市的喧嚣。

原生态运河人家——小河直街

小巷深深,木楼蔼蔼,旧式招牌,石砌埠头,邻里间夹着字音的杭州话,这就是现在运河边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景象,处处充满市井味道的老街。

一间屋子里,陈姓老人正坐在沙发上,剥着花生看电视。说起现在的生活,陈老擦了擦嘴巴,站起来。

流金淌银的京杭大运河(下)

小河直街邻居节上的表演

那个时候,我们夫妻,加上儿子儿媳,还有孙女,三代五口人就挤在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陈老伸出五根手指头说,当时的房子没厨房、卫生间,夏天也没有空调,就连晒个被子也只能到附近桥上去晒。

现在回迁回来,已经有60多平米了。陈老乐呵呵地推开一扇玻璃门给记者看,卫生间也有了,还装了热水器,隔壁就是厨房。

陈老的老伴张阿姨正在洗菜做晚饭,光听老伴讲话不过瘾,赶紧将手放到围裙上抹了抹,围上来说:以前的房子,都是木制结构,破破烂烂,每次下大雨心里都慌兮兮的,不仅怕漏水,还怕哪天房屋倒了。

张阿姨敲了敲墙壁说,现在从外面看房子是木质的,里面可是有砖结构的,电视、冰箱、洗衣机,都是全新的。老两口越说越来劲,争着打断对方的话头。张阿姨说,现在门口的运河也整治过了,环境变美了,只要天气好,每天都会在晚饭后在运河边溜达一圈。

陈老说,我们在这里住了40多年了,这些老建筑承载了太多的记忆,现在回迁回来,记忆还在延续。

陈老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仅仅是小河直街的一个缩影。小河直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中,民国初、上世纪3040年代、50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建筑,密密混杂在一起。

流金淌银的京杭大运河(下)

小河直街邻居节

多年风雨,这些清末民初建的典型水乡民居,经过时间的洗礼已变得斑驳不堪,有些甚至成了危房,再加上基础设施差,居民生活条件很差。

2007年,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285户居民暂别这条生活已久的老街。改造工程由政府出钱,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既保护了古建筑,又保证了居民生活安全。

如今,以前煤炉生火,烟雾袅袅的场景已经不见了,更为重要的是小河直街里的居民大多数几代人生于斯,长于斯,建筑要保,通过回迁,活的民俗文化也保住了。

一道运河水牵起了两地情缘

在杭州,有这样的一对夫妻,年轻时,他住运河南端的市区,而她住在余杭塘栖的广济桥附近,他们在塘栖广济桥桥堍相识并一见钟情,流淌的运河之水和穿梭的客船成为他们的爱情见证。

每到周六,男主人公周淼便会来到运河边的卖鱼桥码头,坐上客船,晃晃悠悠两个小时来到塘栖的广济桥。这时,女主人公钱惠华会热情地迎上前去,两人聊着一周来的见闻,一解相思之苦。而到了周一,清晨5:30,周淼就得告别爱人,坐上早班客船,返回卖鱼桥码头,赶往单位开始新一周的工作。

流金淌银的京杭大运河(下)

2015年大运河·湖墅婚典

我们是1969318日结的婚。当时条件很艰苦,但我们感情很好。采访中,周淼给记者拿出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这是我们结婚刚满两个月时,我借了相机,到运河边给她拍的照片。照片里,妻子上身着一件长袖线衣,下身一条水色长裤,脚穿黑色布鞋。穿着虽朴素,但她在周淼的眼里就是运河边最美的女子。

那时候,他光记得给我拍了,都忘了要留一张合影。”46年过去了,仍珍藏着那时照片的钱惠华每每忆起这事,又甜蜜又有些遗憾。

婚后的十年时光里,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两地分居的辛苦,丝毫没有磨损彼此间的感情。1980年,周淼所在的杭十一中领导,为两口子的坚持所感动,主动为周淼爱人办理了调动手续。钱惠华由塘栖调到了官巷口的杭州食品商店当会计,学校还分给了他们宿舍住。

分居的日子结束了,可他们与运河的情没有断。每到周末,周淼又会携妻儿定期来到卖鱼桥码头,坐上客船回到塘栖,看望岳父岳母。一晃眼,周淼已是75岁了,妻子钱惠华也已67岁,如今到运河边走走,一直是两口子的爱好。

前段时间,看到你们征集运河边的光阴故事,我激动得两夜都没睡着。周淼说,他刚刚创作完成了一部40万字的作品——《河边草》,就是以自家为原型,讲述运河人家傍河而作、傍河而息的美好时光。

当听说记者将为他们录下新光阴时,周淼和钱惠华选择了运河边的卖鱼桥码头遗址。

抚摸着码头遗址处的乘客雕像,周淼说:上世纪60年代,这个码头周围是集市中心,舟楫往来繁忙,南来北往货物人员在此中转,非常热闹;改革开放后,岸边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企业污水直排河中,运河水开始发黑变臭;不过2000年之后,运河两岸,企业关停的关停、搬迁的搬迁,政府还出资加固了河堤,种上很多树木,特别是卖鱼桥一带建起了历史街区,风景真是美如画。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