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威县:大手笔谋划梨产业 激活现代农业新引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8-23 14:16:28
分享

河北威县:大手笔谋划梨产业 激活现代农业新引擎

走进威县绿色A级梨产业园区,宛如进入梨树的海洋,宛树上挂满了包裹着纸袋的梨子,预示着今秋的丰收

河北威县:大手笔谋划梨产业 激活现代农业新引擎

绿色A级梨果示范园成方连片

中国日报网河北频道邢台8月22日电 “一片片梨树生机盎然,果实累累,丰收的梨果压弯了枝条……”走进威县绿色A级梨产业园区,宛如进入梨树的海洋,一条漂亮的景观道串起多个大型现代化高标准梨园。

如今,威县绿色A级梨产业园区成为邢台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

高摆位规划 打造10万亩优质梨产业

从县城出发,沿着28公里长的梨果产业带一路向北,绿色A级梨果示范园成方连片。在威县绿色A级梨产业园区,高级农艺师、园区负责人刘明亮说,这种省力化密植高效栽培模式每亩可种果树166-244棵,树形全部采用圆柱形、示范隔壁式、网架式等栽培……像这样的标准化梨园,威县有136个,种植面积达6.8万亩。

据介绍,威县县委、县政府把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聘请中国农科院、河北省林业厅、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11名专家教授实地调查、专题论证,确定了建设10万亩梨产业带的构想,启动了威县“西部大开发”。

同时,编制《威县西沙河流域梨绿色A级高效产业带建设规划(2013-2020年),涉及沿西沙河7个乡镇、99个行政村,明确建设重点是基地建设工程、技术标组还能体系建设工程、生态防护工程和龙头企业带动工程。本着以市场为导向、绿色A级果品生产管理、集中生产布局、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和适地适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六项基本原则,提出着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亚洲知名的梨果生产出口基地。确定了到2018年梨树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梨果产量达到26400万公斤,果品产值达到18亿元,出口创汇4800万美元。

截止目前,已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63个,发展种植大户13个,新建标准化梨园136个,发展优质梨树面积6.8万亩。

高标准要求 严把发展质量关

“现在,我们县重点推广秋月梨、雪青梨、新梨7号、红香酥梨这四个品种,秋月梨属于沙梨系列,果核圆,美观,主要是口感,口感甜 含糖量超过15%,非常细腻多汁,其中,第十八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威县雪青梨、秋月梨、新梨7号三个新品种,分别荣获“梨王”、“金奖”、“银奖。”刘明亮介绍说,威县要把这四个品种做成无论世界上还是国内规模最大,标准最高,质量口感最好、市场价位最高的精品梨果,只要购买这四大梨品种,无论中国还是世界,要到河北威县来。

谈起梨,威县西沙河畔袁庄村的村支书郑继奎很兴奋。“我们村产的梨可是‘阅兵梨’啊!”郑继奎说,2015年8月29日,威县作为革命老区,到北京阅兵村慰问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将士,送去雪青梨、秋月梨等新品种,经中国武警疾控中心食品检测室检测全部合格。

据悉,威县在发展标准化梨园种植时,从企业入驻开始,经过苗木繁育、起步建园、生产管理到包装销售、贮藏加工、市场物流等,都严格执行绿色A级生产标准。在建园流程上,概括为“八大程序、三十道工序”,实现了“六统一”,即统一株行距、统一南北行、统一挖沟施肥、统一专业队嫁接、统一覆膜套管、统一流水线作业。并注重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施了龙集农业开发果品贮藏加工基地等项目,努力形成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

同时,在品牌打造上,威县一方面开展绿色A级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一方面推进申报绿色A级梨果地理标志认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现有 “翠威”、“洺水果品”商标(已注册)的基础上,做好果品商标注册工作,创立名牌,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注册3-5个梨果商标。2017年争创河北省著名商标1-2个;到2020年,争创中国著名商标1-2个。

动实招帮扶“小梨果”催生扶贫“大产业”

为了让梨产业有序快速发展,威县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确定了“资本到户、权益到户、效益到户”和“龙头企业+农户”思路,每名贫困群众自筹50元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财政扶贫资金为每名贫困群众配股不低于2950元,每年分红不低于入股资金的10%,期限不少于5年,建立起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了“挣租金、分红金、赚薪金”的“三金收益”模式。

袁庄村村支书郑继奎说,袁庄村位于威县西沙河畔,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该村大部分土地属于河滩地,沙化严重,漏水漏肥,不适合种庄稼。村民以前靠种植棉花维生,一亩地收入不到1000元,如果算上成本和人工费,还会赔钱。如今梨产业的发展,村民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参与入股挣红金,老百姓真正从土地上得到了实惠。现在已有20多户村民在县城购买楼房,村里增添了100多辆私家车,我们村也成功入选了河北省“美丽乡村”。

目前,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直接带动了4175户、8745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完)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