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着国内青少年群体摒弃和外来文化冲击的难题。
针对此现象,日前由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与金融学院5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以黄梅戏为例,对青少年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青少年表示对黄梅戏没有兴趣,其中56%的人明确表示未来不会从事黄梅戏相关工作。黄梅戏正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
黄梅戏发展“后继无人”
据团队成员反映,7月6日起她们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436份。
其中,有近六成的人听过黄梅戏,但经常听的人不足一成,更多的没有接触过黄梅戏,其比例高达73%。据悉,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黄梅戏是落伍的文化,不值得学习传承。一位学生接受采访时说:“黄梅戏这类传统戏曲,节奏过于缓慢,不符合当下社会的音乐审美,相比之下流行乐曲更有意味。”很多人更是坚定表示自己未来不会从事黄梅戏相关工作,因为兴趣的压抑,极少有人站出来扛这把文化传承的大旗。
此外,加上韩流文化、欧美文化的冲击,青少年一代更愿意接受这类具有时代个性的文化,而相较之下,黄梅戏的劣势随着社会发展与日俱增,若不做出改变,这种传统文化很可能随时会消失。
现代传媒——黄梅戏发展的助力
事实上,虽然现代传媒的盛行让黄梅戏倍受外来文化冲击,但反而为它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当下,手机、电脑发展迅猛,听戏、学戏完全可以通过此类设备轻便实现。我们在采访中遇到了戏迷王先生,他表示:“有了智能手机以后,我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听戏、唱戏,与名师、票友沟通交流,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戏曲演出信息,我觉得黄梅戏还是有未来的。”我们在研究调查中还发现,戏曲也可以与现代传媒在内容上融合形成新的模式,在保留历史底蕴的同时可以吸纳周遭新鲜元素,给人在耳目一新的形式冲击的同时又能重拾历史记忆。
这类成功的案例近几年频频出现,去年央视一档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就巧妙地将戏曲与时下流行的真人秀相结合,最终取得了口碑与收视的双赢。
如今,不仅黄梅戏,很多看似与时代脱轨的传统艺术都面临着不小的转型挑战,如何让青年一代由冷漠避让到热情传承,这是所有站在传统文化风口浪尖的社会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