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之下,“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卧着的一个小村落,并没有随着夜色的降临而沉寂下来。
村部、主干道、学校等村民光顾的地方都安装了太阳电能,夜晚灯光芒四射,村民聚集在灯下聊天、打牌、做针线活,有人还摆上了烧烤摊;一群年轻人在村部篮球场上奔跑着、跳跃着,周围是热情洋溢助威的村民……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不夜村”。
透着现代气息的文化氛围和浓郁、淳朴的维吾尔族传统民俗在这里交织,让“不夜村”处处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这里是新疆轮台县铁热克巴扎乡曼曲鲁克村。
曾几何时,曼曲鲁克村到处是盐碱滩、芦苇杂草丛生、耕地贫瘠,人人摇头、叹息没希望。巴州政协、轮台县政协前后三批“访惠聚”住村工作组和着春天的旋律,先是帮曼曲鲁克村确立了“改造低产田、发展庭院经济、舍饲畜牧、发展高效林果”的发展思路,在曼曲鲁克村大地植树播绿,又积极地让现代文化根植这片大地。现在,该村仅杏园面积就达3200亩、每家都搞庭院经济,堪称世外桃源,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的“杏花村”。
昔日盐碱滩,蝶变为让人向往的美丽富饶乡村,“访惠聚”活动功不可没。
“‘访惠聚’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村的文体活动越来越多,节目丰富多彩,我们村民都非常喜欢。” 妇代会主任阿依图拉汗·牙生说。
引导村里立足土地掘金
住村后,工作组发现,村里的路边看似荆棘密布,实际上有很多让城市人忍不住去采摘一些的、炒作到800元一公斤的野生黑枸杞,30元一公斤的沙枣……
工作组提出,曼曲鲁克村闲置的土地不少,如果分一部收成不高的土地出来发展这些奇门经济作物,哪怕是在田地的角角落落养育、或保护采摘路边、水渠边、河道内现成的黑枸杞、沙枣,就是一大笔收入。
“其实,曼曲鲁克村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寻得‘黄金’。”第3批工作组组长依马木艾山·克日木说,“春暖花开了,野生桑梓路边随处可见,行人可以采吃几个月;不用到夏天,野生罗布麻沟渠边都开始成片的、茂盛地生长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自不用说,而丰产的核桃、杏子,冬天可以坐在炕头砸出仁卖个好价钱……。”
“住村入户中,老一些的村民反映,农村很多人心思已经不在土地上了,我们也发现农村很少有精耕细作了!”依马木艾山·克日木说。
工作组认为,头脑灵活的村民一门心思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领域去淘金,真是有一些舍近求远。事实上,乡村也因此一步步失去了固有的热爱她的农民和积淀而成的秩序。
为此,工作组开了一个专题会议,几经争议,研究提出,推致富榜样、奖励致富能手、帮村民立项和申请落实项目资金等9条引导村民立足土地致富的措施,并修订写入《住村工作组工作规划》之中。
“过去,官员退休回乡定居,皇帝会赐给赏银和土地。”
工作组通过政协提案的渠道,建议制定一些配套政策,鼓励干部在退休后回到本乡本土,政府有偿分配给他们宅基地,让他们发挥类似古代的乡贤的影响和作用,对稳固乡村社会和建设乡村文化,一定有积极的作用。
文体活动搅动一潭春水
早上迎着朝霞,夜晚靠着灯光,村部的篮球场上一直有欢呼跳跃着打篮球的人和看热闹的村民。
之前,了解到该村的年轻人打球兴致很高,巴州政协工作组顺势而为,协助村里修缮了篮球场,成立了篮球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该工作组第2、3批副组长阿不力克木·艾依提从自己家里拿来5000多元的乐器,吸引村民来“切磋技艺”。在巴州政协机关资助下,为村里购置了近2万元的乐器,村委文化活动室成了村民、特别是年轻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年轻人的精力得到释放,该工作组利用娱乐活动时机,组织“双语”授课,提倡“双语”自学,村里人,特别是年轻人多了一个使“劲”的地方;全天候开放村里的图书室,引导村民读书看报。
“年轻人明白,种地要讲科学,不种地出去打工,更得讲知识和技术!现在学科学、学技术,明年干啥都有的挑。
工作组经常与村委会一起精心组织、编排各种节目,丰富地方村民文化娱乐活动,让村民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工作组副组长阿不力克木·艾依提说:“工作组提供演出舞台,激发有唱歌、跳舞天赋的维吾尔族村民自信登台、尽情发挥,激情演绎,把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的展示了出来,带动广大村民热爱文艺事业的热情。”
三年来,工作组帮村民解决了几乎所有的燃眉之急,帮村里修了进村主干路8公里、组通户道路16公里;依托扶持资金,购买70吨水泥、20万块砖、100个大门,鼓励农民拆旧建新,改造围墙、圈舍、大门和硬化亮化工程,使村庄环境保持优美整洁;筹资建立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的村民活动广场,新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运动场…,唱歌、跳舞、弹唱、拔河、跑步、象棋等,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丰富多彩。人人是演员,人人是观众,村民们用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各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感染着每一个人,余音绕梁,响彻云霄。
现代文化润泽百姓心田
“这款服装的肩章时尚,斜领处是维吾尔族的绣花图案,很有新意。”放学后,听说村里有时装图板展出,该村的几个高中女生高兴地过来观看。
其中一名女生感触地说:“我们有这么好的服装,干嘛去穿蒙面罩袍呢?维吾尔族女性应该有美的权利、读书的权利、工作的权利。”
学生的疑惑村里妇女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妇女们料理好家务,就会陆陆续续来到村文化活动室。妇代会主任阿依图拉汗·牙生是最活跃的妇女代表,讲起“妇女如何做合格母亲”、“妇女怎样教育好子女”等话题就会滔滔不绝。工作组总会顺势召开相关座谈会、组织文体活动、举办主题宣讲、开展评比表彰活动等方式,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加强民族团结,淡化宗教氛围。
慢慢的,能歌善舞的妇女们都喜欢登台展现自己的魅力。在该村的系列文化娱乐活动中,拿手节目是村里20多名妇女穿着各具特色、精美的服饰为村民表演服装秀。大多数妇女会用维吾尔传统眉笔(用羊油和奥斯曼草汁做成一根小棒),把眉毛描得十分漂亮,在头发上涂抹“伊林穆”(一种自制的发胶,是沙枣树胶),梳好的辫子几天都不乱……
村党支部副书记艾合买提·尕依提说,样式越新颖、色彩越鲜艳的服饰,村里的妇女越喜欢穿。“中学生更羡慕村里妇女们用奥斯曼草汁描出来的、月亮一般美丽动人的眉眼,还有编成一缕一缕俏皮的小花辫。”
如今,村里人都喜欢看有自己“光辉形象”的报展览,听有线广播表扬宣传自己身边的事,年轻人则喜欢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自然而然接受着新生事物。
留记忆建乡村博物馆
闲时,曼曲鲁克村的村民会更忙。
这段时间,村支部书记亚森·奥斯曼忙不迭地组织村民翻箱倒柜。村民将自己的老物件运到了村部登记造册。每一件展品下面都有一个小标签标明送来者的姓名,整理好后在村文化室展出。闻讯赶来的邻村村民看着眼前这100余件“土宝贝”,似乎亲近,又很遥远,都说也要回家去“淘宝”。
是工作组在村里走访中发现,曼曲鲁克村很多村民有许多束之高阁、弃之不用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已没啥用处,村民就随手遗弃在某个角落,甚至会随手当废物垃圾丢弃。
出于对文化的热爱和一种无形的责任感,该工作组将这一情况通报村委,并建议村有线广播中播报文物知识。
村党支部书记亚森·奥斯曼说,“村里有价值的东西的确不少,这些东西是村民生活方式的见证,丢掉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曼曲鲁克村是一个自然村,历史文化悠久。”工作组副组长阿不力克木·艾依提说,我们正按年代摆放这些老物件。摆放顺序见证村民生活变迁。大家没啥事就来看一看,新旧对比催人奋进,不知不觉又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目前,该工作组正协助村里依托曼曲鲁克村的历史、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资源,采取行家指导与民俗自创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独特的旅游产业。(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