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专家陈光星:宝坻走出的“葱蒜大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8-05 13:36:54
分享

陈光星,1947年生于宝坻县袁罗庄乡鲁沽庄村(现宝坻区大钟庄镇前鲁沽庄村),初中毕业回家务农,现为高级农艺师、副教授,荣获了全国四项第一、8项科技成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优秀专家,媒体称他为葱蒜之乡的科技星,前不久,他又获得了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在葱蒜研究这条路上,陈光星已经奔波了34年。从葱蒜研究会会长到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再到村党支部书记,从带领一方农民致富到造福全国葱农蒜农,从钻研葱蒜栽培技术到全面总结宝坻“三辣”(大葱、大蒜、天鹰椒)种植文化,在妻子张维淑的支持下,陈光星展开了他丰富多彩的“香辣人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进城自费咨询技术的农民

“长葱白,出蒜叶,蹿蒜薹,结葱籽,这‘双味葱’你没见过吧?”6月26日,在大钟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试验田里,年近7旬的老农满面笑容,不时用诙谐的语言和记者交流,着实让人不敢相信他就是享誉全国的“葱蒜大王”陈光星。

说起葱蒜,还得回到“70”年代。1965年初中毕业的陈光星回家务农后,当了十年生产队长,虽然带领乡亲们没日没夜地苦干,到头来还是个“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着栽葱种蒜传统的乡亲们有了责任田,种了200多亩大葱,但因品种不好,没能赚到钱。陈光星从这件事中悟出个道理:政策再好,不懂科学技术,也富不了。他带着寻求知识的志向,打起背包,自费到天津科技情报所去咨询,情报所的领导热情接待了他,工作人员帮助他查找资料,最后找到了大葱品种介绍,为了照顾这位自费农民,所里为他复印了2500字的大葱资料,按半价只收了25元。

经研究所介绍,他又到了天津农林局蔬菜处、蔬菜研究所、南开大学生物系等有关单位咨询,结果没有找到栽培方面的技术资料。陈光星在返程路上想:大葱大蒜人人吃、家家用,专家教授不研究,我们栽葱种蒜的庄稼人自己研究!回到家里,他一头扎进栽葱种蒜的研究里。

1983年2月9日(农历正月初三)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了一条我国第一位进城自费咨询农业技术的农民、天津市宝坻县(现宝坻区)陈光星进城学艺的消息。新闻界的鼓励让陈光星好一阵激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出点名堂来……

他,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

陈光星对大葱大蒜情有独钟,总想为乡亲们闯一条致富路。这一年在天津工作的父母让他去市里“顶替”上班,他没去;一位要好的哥们儿自办皮毛加工厂,以每月1200元高薪聘请,他也婉言拒绝了,他立志要在葱蒜上做新文章。

陈光星的屋里堆满了各种农业技术书籍,窗台上摆满了葱蒜生长实验的瓶瓶罐罐。随着研究深入,他感到了知识的匮乏,个人力量的单薄,于是他把村里栽葱种蒜的伙伴组织起来,一起琢磨。这伙庄稼人还成立了一个由“乡巴佬”组成的葱蒜研究会,陈光星任会长。会员们互相取长补短,集中学习科学技术,分头搞实验,通过田间会诊,解决生产难题。

袁罗庄乡葱蒜研究会(后升级为津宝葱蒜研究所)的诞生,是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具体体现。1984年在中国科协代表大会上,时任中国科协主席裴丽声宣称:“天津市宝坻县袁罗庄乡葱蒜研究会是全国第一个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在这次大会上,陈光星代表研究会做了以“新型的农民、新型的组织”为题的大会发言。

这个小小的研究会,以其独特的体制的方式,在中国农村科普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葱蒜研究会的带动下,不仅在当地掀起了科学栽葱种蒜的高潮,而且全国相继成立各类专业技术研究会50多万个。

1986年11月23日,陈光星作为中国农函大特聘优秀教师,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表彰会,时任全国妇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握着陈光星的手说:感谢你为全国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带了个好头……

他,选育出中国产量最高的五叶齐大葱

宝坻历史上习惯种植的大葱学名叫“高脚白”,俗称“仙鹤腿”,这种葱又细又长,产量低,不能贮藏。“秋分不出葱,越长越空”。细心的陈光星通过在葱地里长期观察,在“仙鹤腿”大葱中还真的发现几株又粗又高的“异形株”,他兴奋异常,像发现宝贝一样。

异形株是品种的一种自然变异现象,变异的内因是植物内部遗传物质的变化,或是自然异变引起染色体畸变,引起作物性发生变化,从而为系统育种提供了可能。有了一知半解农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陈光星挨户告诉种葱的农民,谁家葱地里有异株不许吃,不许卖,留下来打籽分析、研究、对比。他在自己的院子里开辟一块地,把收集到的十几颗异形株大葱单独栽培繁种。第二年他把收获的少得可怜的种子全部种上,从此一天到晚不离田,观察、记录、研究,他知道搞科研半点不能马虎。一连四个春秋,陈光星按着计划,观察生长,分析数据。这期间他还学习了农业中专的全部教材和部分大专课程。

他把好不容易得来的新品种葱蒜,看得比命值钱,这年除夕夜,辞旧的爆竹响彻天空,而陈光星却称了半斤葱蒜籽,一头扎进小屋数起数来。半斤葱蒜一两一份,一个粒一个粒地数,结果是一两葱籽是22546粒,一分地播三两粒,可以栽一亩地大葱。这个数据,后来被天津日报称为“全国种葱史上最准确、最科学的播种、育苗、栽植计算数据”。

陈光星成功了,他和研究会会员选育出的大葱又粗又高,亩产达12000多斤,葱白脆嫩、甜辣,深受欢迎。大葱生长时总保持五片绿叶共存,像人的五指张开,陈光星给它起了个名叫“五叶齐”大葱。

1987年经天津市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议定,“五叶齐”大葱为优良的大葱品种,也是我国目前产量最高的优质大葱。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叶齐大葱给宝坻农民带来了福音,袁罗庄乡(现大钟庄镇)农民种葱富了,宝坻农民种葱富了。一个品种,富裕一方百姓,为宝坻争得了荣誉……

他,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大葱定植沟和行距公式

陈光星是个有心的农民。怎样耕作才能使“五叶齐”这个优种葱达到质量好、产量高呢?他召集会员总结高产经验,他认真观察生长情况,分析五叶齐生长习性和特点,他在寻找大葱生长的最佳耕作方法。他从培土高,葱白又硬又长,培土少,葱白又松又短的实践中得到启示:五叶齐优质高产与行距、开沟栽植、培土高度有密切关系,但是什么关系呢?他又写又画又计算,白天下地,晚上翻书。1987年整个冬季,他还啃起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在杨士明老师的指导下,这个初中毕业的农民终于成功地推导出了“高白型大葱定植沟和行距的确定公式”。这一公式的应用,提高了大葱质量,比传统栽植提高产量20%。

在世界蔬菜栽培史上,除了原苏联的马尔柯夫发明过一个温度公式外,陈光星的大葱高产栽培公式是栽培史上第一个。一位日本农学博士听说中国农民发明了大葱高产栽培公式,专程来到中国,找到陈光星,日本朋友了解情况后,当即希望陈光星把这个公式拿到日本发表,并告诉陈光星可以在日本获得农学博士头衔!

陈光星没有那么高的奢望,他在“中国农学通报”杂志上发表这个公式论文时只写了这么几句话:夜深子时尚嫌短,伏案疾首争朝夕;不图名来不图利,为咱农民争口气……

他,成了全国第一个写了8本专著发表60万字的农民

宝坻大蒜种植已有几百年历史,陈光星为了深入研究,就把宝坻大蒜所有品种收集起来,按种性、类别、形状分别给他们命名:宝坻抽苔“六瓣红”大蒜、宝坻割苔“柿子红”、“马牙红”大蒜,从此宝坻大蒜有了自己的“名字”。

在种植上,他组织会员搞传统栽植、高垅栽植、反季节栽植试验,摸索大蒜根蛆的防治方法,探索大蒜瘫苗的原因……在陈光星的眼里,这些都是宝坻农民世代的经验总结。“五叶齐”大葱从培育优种到一整套的耕作技术,是农民渴求的知识,怎么传给他们?

“天鹰椒”经济效益高,农民喜欢种,但是“天鹰椒”怕涝、怕髙湿高温,农民为此伤透脑筋。细心的陈光星从观察中发现,靠近玉米地的“天鹰椒”在髙湿高温的情况下长得很好。于是他自己搞起了“天鹰椒”套种玉米的试验,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按图索骥,他悟出了道理,用玉米强大的根系吸水抗涝,用玉米宽大的叶片遮阴调温,办法简单易行。为了尽快传给农民兄弟,他把葱、蒜、椒栽培的环节技术写出来,先后在天津日报“农村版”、“北京农业”、“蔬菜杂谈”、“中国农学通报”、“天津农林科技”上发表300多篇科普文章,深受农民欢迎。全国27省市5000多封农民来信,近千人次到他家询问技术,寻求优种,探讨种植上的问题,陈光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农民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感到,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正是农民弟兄的需要,于是他萌发了写书的念头。

一个拿惯锄头的农民,拿起笔来著书立说难度可想而知。在他当年日记里有这样一首打油诗:

伏案汗流浃背,握笔腕肿指酸。思索头昏脑涨,看书眼花目眩。

家近咫尺不归,冷水浇头提神。坚持就是胜利,高锥刺骨不远。

凭着毅力、韧劲、信念,他硬是出版了8本60多万字专著。

大葱栽培“三字经”、红皮大蒜栽培技术、大葱栽培技术、天鹰椒栽培技术、蒜黄栽培技术等,均列入天津市农民教育的乡土教材。后应天津市农委、市农科院的要求,陈光星又重新撰写了“葱、蒜、辣”栽培技术三本书。农民日报称:陈光星是我国第一个撰写了8本专著的农民。陈光星研究的大葱、大蒜、天鹰椒已成为宝坻独有的拳头产品,而这几本书的全国发行,媒体的宣传,大大提高了宝坻“三辣”的社会知名度,为宝坻的发展创造了一笔可贵的无形财富……

他,创办了宝坻第一个先进农校并取得8项重大成果

葱蒜研究会的诞生,激发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1984年,宝坻县教育局(现宝坻区教育局)根据袁罗庄乡(现大钟庄镇)农民自发学技术的需要,决定在袁罗庄乡(现大钟庄镇)建立一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并聘请陈光星为校长。

农民技术学校的建立,使陈光星如虎添翼,他要把这所农校办成农民需要的学校,办成一个有独特风格的学校。他把研究会搬到了学校,会员们成为农校的第一届学员。他率领学员开荒种地搞实验,自创收入办学校。他们还与农科站研究会联合选出人员,专门搞“三辣”品种研究,与大专院校挂钩,承担科研实验项目。他们办起了技术咨询、直接为农民服务。这种农、科(研究会)、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实验、示范、推广、服务一条龙的办学方针。

陈光星写的书作为乡土教材,吸引了广大农民来农校上课。农校、研究会的实验田取得了8项科技成果。袁罗庄农校被国家授予全国农村先进成人学校,国内外考察代表团纷纷来宝坻学习先进经验,洽谈大葱新品种交流事宜。

陈光星创办的研究会,为全国农民学科学带了好头。陈光星创办的学校发展壮大了,培养了上百名农业技术员。上千名种田能手、上万名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全国各省市4000多名学员利用他的成果,戈壁滩上导弹部队官兵吃上了大葱,河北荣城县南营乡全乡种葱脱贫致了富,全国25省市几亿农民种葱受了益。

他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贡献,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高荣誉。陈光星领导的葱蒜研究会被授予全国农村先进科技组织、被市政府授予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天津市科普示范基地。

陈光星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科技人才……

他,45年夫唱妇随成就香辣人生

2014年初,67岁的陈光星卸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又挑起了前鲁沽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2年过去了,前鲁沽村的变化翻天覆地,从“老大难、脏乱差”变成了路、树、水、灯“4环”绕村,家家门面大气屋里殷实,街坊邻居和谐融洽的先进村。

走进他的家门,陈光星的爱人张维淑迎了出来,个头高挑,身板挺直,递了块毛巾给陈光星擦脸。“我家老陈真不易,一门心思就想着他的大葱大蒜,没白天没黑夜地学呀干呀,整天见不着人。”

“那是1989年吧,一场暴雨把家里的院墙冲倒了,路上晒的麦子也被冲跑了,我冒着雨抢麦子,让女儿去叫他,不回来,又让儿子去叫,还不回来。没办法,我跑着去找他,他铁着脸指着学校被水泡着的葱籽冲我吼:‘我能放下新培育的葱籽不管吗?’我含泪回了家,500多斤麦子被冲走了,学校的400斤葱籽保住了。”

“既然男人不着家,我就得把家经营好。”家里3个孩子,15亩责任田,全靠张维淑起早贪黑操持。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她一个人除草耪地,打药追肥,回家还要照顾3个孩子的生活。这还不算,全国各地的农民来家里讨种子、要技术,免不了又吃又住。在地里劳累一天,还要回家给别人做饭,别提多辛苦。

为了支持陈光星研究宝坻“三辣”生产技术,张维淑拿出家里所有积蓄给他买农业大学全套课本和资料,购置了科研仪器。“老陈总结了一条家训,‘勤奋兴家,敬业立世’,这一晃结婚45年了,如今,3个孩子都很有出息。”张维淑笑容洋溢。十里八屯,人们都翘起大拇指夸赞陈光星事业有成、张维淑贤惠勤劳、子女成才,真正是勤奋兴家、敬业立世。

临走时,应记者要求,夫妻俩在家门口合影,陈光星说要拿着蒜,张维淑赶紧挑了两辫又大又好看的,一人一辫,两人合着摆出了一个“心”形。陈光星郑重地说:“你们明年一定来,我们的大蒜产量还会再上一个台阶,大葱一年四季都有!”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