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三年建成较完善排水防涝体系 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

来源:厦门日报
2016-08-05 10:26:11
分享

【今年底前】

厦门市、区全面开展易涝隐患点整治、排水管渠和河道清淤疏浚,确保排水通畅,最大限度防范内涝灾害

【明年底前】

完成主城区重点排水防涝治理,确保不发生大面积内涝,同时建成城市内涝防治监控系统

【后年底前】

全市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日前,我市出台《厦门市城市排水防涝三年工作行动方案》,通过“工程整治、消除隐患、理顺体制、完善管理、科学策划、建立体系”的工作思路,从今年起,我市将用三年时间,实现中小雨不积水,大雨暴雨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目标。

《行动方案》明确了六大任务,每个任务都有具体要求、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间。

加快规划编制

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

《行动方案》指出,要在2017年年底前,按中心城区能够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暴雨的最新规范要求和新修订的暴雨公式,结合海绵城市的实施,完成全市防洪排涝和排水防涝规划修编工作;各区完成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编制并经批准后实施。此外,要将蓝线保护制度纳入规划,作为“多规合一平台”一项指标,确保城市开发建设不得侵占既有水系,保护自然水面。

加强设施建设

今年新建改造排水管网90公里以上

《行动方案》要求,加快大型排涝工程建设,尽快完成筼筜湖第二排涝泵站和杏林湾排涝泵站两个工程的建设;最大程度防止山洪入城,加快实施高水高排等大型防洪排涝工程。

要加快城市河道整治,对河道沿岸雨水排放口进行全面疏通,201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城市河道(湖、沟)清淤疏浚;建立并完善河道监控机制,加大河道违建拆除力度。

要加大城市排水管渠新建、改建力度,重点抓好湖边水库溢洪道排水改造工程、前埔污水处理厂段雨水箱涵工程、集美杏北路排洪工程等重点项目工程进展。2016年新建改造排水管网不少于90公里,后续两年每年新建改造排水管网应不少于50公里。

加快隐患整治

限期整治多个易涝隐患点

《行动方案》要求,2016年年底,所有排水泵站全面配备双电源或移动备用电源;2017年汛期前,完成地下通道无法满足自然排水情况下需建设强排设施的任务。完成海沧区杨厝路、大溪路下穿通道及仙岳路金帝酒店南侧、仙岳路湖滨东路口东侧、仙岳路仙岳东村南侧、枋湖北二路、莲岳路口等易涝点整治。

加强源头控制

今年海绵城市建设逾25平方公里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结合城市自然特点,综合考虑景观美化和蓄水、排水防涝等功能,增加人工湿地、下凹式绿地、下沉式广场、植草场、可渗透路面、自然地面、透水性广场、停车场等,提高城市蓄水、滞水和渗水能力。2016年年底,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面积不少于25平方公里,2017年-2018年按照海绵城市分解任务进行落实。

加强设施维护

确保每三年至少完成一轮清淤

2016年完成30%的排水管网清淤,2017年再完成40%,2018年全面完成,确保今后每三年至少完成一轮清淤。加强检查井盖巡查,及时补齐或更换丢失、破损的井盖;落实检查井安装防坠网的规定,防止发生行人坠落伤亡事故。

完善应急体系

落实抢险队伍,配足应急抢险设备

2016年底前,各区及相关单位应组织制订或完善城市内涝防治应急预案,重点加大排水排涝泵站、重要供水供电设施和供水排水设施用电保障,以及应急抢修通道保障力度。

各相关单位要落实排涝应急抢险队伍,配备足量抽水泵、移动泵车、冲锋车、冲锋舟等应急抢险设备。加强易涝区域警示标识设置,2016年年底前,完成对所有城市下穿通道、城市低洼地设立水位标尺、水位警示线、LED显示牌、视频监控等警示标识。

因灾遭受严重损失损毁的,力争在72小时内基本完成受淹地区的积水排除,灾害特别严重的力争在10天内基本完成;排水防涝设施的修复整治工作原则上应在2个月内完成。

【相关】

岛内32座地下通道

监控系统将全覆盖

遇积水时系统会自动报警

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的排水设备得到了加强,目前新投入2部大功率移动式应急抽水车,近期还将采购4部。此外,还加快建设地下通道综合监控系统,一期已建设投用16座地下通道,目前正抓紧建设二期,确保岛内32座地下通道监控系统全覆盖,可对地下通道积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在遇到通道内积水时自动报警。

排水改善工程完工

泥金社不再易涝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记者 吴海奎 通讯员 苏振鹏)昨日,记者从市市政工程管理处获悉,环岛路五通社区泥金社排水改善工程完工,泥金社排水防涝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市先后完成了厦禾路亿力花园段、火车站至京华饭店段、湖滨南路斗西路口等30多处易涝点的改造,解决了墩上、中埔等城中村的内涝问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