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起点泉州开展水下考古 挖掘水下文化遗产

作者:谢玉妹 来源:东南网
2016-08-05 10:26:11
分享

“海丝”起点泉州开展水下考古 挖掘水下文化遗产

  停靠在深沪海边的水下考古工作船

东南网8月4日讯(本网记者谢玉妹)8月4日,2016泉州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工作启动。一支由35名水下考古专家和水下考古队员组成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队,将沿着泉州541公里的海岸线,开展为期45天的水下考古工作,探寻那些沉没在海底的故事,揭开海丝泉州的水下神秘面纱。

揭开海丝古城神秘面纱 助推海丝申遗

千年古城泉州,不但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还蕴藏着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便是以“三湾十二港”闻名于世。作为海丝起点城市,泉州至今仍遗留着许多举世瞩目的海洋文化瑰宝,宋代的商船、九日山祈风石刻、郑和香碑……一系列文物无声似有声地述说着泉州曾经的辉煌。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作为海洋城市,除了众多显山露水的文物古迹外,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深藏在大海中的历史痕迹。

泉州水下考古因缘由来已久,并持续不断,泉州后渚港宋代沉船、法石宋代沉船的出水是泉州水下考古初始阶段,为泉州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泉州也曾对石狮石湖港海域的“黑碗窑”进行水下调查,打捞出“郑和四爪铁锚”等。2002年,中国水下考古队对晋江及洛阳江出海口进行了一次短期的水下考古调查;2008年,中国水下考古队对泉州大竹岛清代沉船进行调查,同年又对深沪湾明末清初郑成功战船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

2016泉州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将有力地助推海丝申遗。

“海丝”起点泉州开展水下考古 挖掘水下文化遗产

  此次水下考古的潜水装备

已发现47处古代沉船线索 将选6处调查

早在2012-2013年,泉州就已先后组织完成了541公里长海岸线水下考古陆地调查,对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及周围的泉州海域水下文化遗存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共发现古代沉船线索47处。此次调查将结合相关文献、实物及民间口耳相传的线索入手,从已发现的47处线索中,筛选6处最具可能性的沉船疑点,按照由晋江深沪——东海蟳埔——惠安小岞3个中心,辐射周边海域,由南向北推进,为期45天。

此次调查队伍以福建本省水下考古力量为主,领队由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担任,副领队则由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红兴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所副所长丁见祥共同担任。

据张红兴介绍,此次调查将使用多波束、旁侧、浅地层、磁力仪等声呐设备对沉船疑点进行声呐扫描,通过声呐扫描成像获取沉船海域水深、海床地貌、沉船疑点的外在特征等信息。其次,根据声呐图像选出疑点,安排水下队员下水排除或确认。最后,对确认是古代沉船的遗址做进一步的调查,如沉船的性质、保存现状、船载文物、价值评估等。

“海丝”起点泉州开展水下考古 挖掘水下文化遗产

  此次水下考古的设备

使用国内顶尖设备 根据声呐图像选疑点

此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使用的是长23.5米,宽6米的水下考古工作船。据船主林先生介绍,该船专为水下考古工作设计,曾参与福清、长乐一带的多次水下考古工作。该船船头和船尾都十分宽大,便于潜水员上下船以及潜水设备的放置。船舱则放有水泥块压舱,能抗风浪,1.2米的吃水高度则方便考古队在浅海操作。

记者在水下考古工作船上看到许多将投入此次项目使用的水下考古仪器和设备,皆为国内顶尖设备,除了声呐扫描设备,还有潜水服、空气瓶、充气机等潜水器材,一应俱全。

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要求,务必要加强此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的安全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以及历史文献、海文海图、造船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研究。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则表示,此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是一次配合海丝申遗的重要活动,希望能取得丰硕成果,摸清泉州海域水下文化遗产的家底,唤醒人们对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促进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