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千般苦 换来万家甜——会昌县精准扶贫纪实

来源: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2016-07-27 13:34:49
分享

仲夏,行走在会昌县城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台商创业基地,台商园小区格外亮眼。询问后得知,这是县政府正在为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群众移民搬迁而打造的一个精品小区,建成后可安置移民720户3000余人。

近年来,面对扶贫任务重、贫困人口基数大的现实困难,会昌县凝聚合力,灵活施策,掀起了扶贫攻坚热潮。2015年脱贫人口2.81万人,全县贫困人口规模减至1.27万户4.6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48%降至10.3%,获评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县。

“保障+”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石

“目标考评后两名的乡镇,领导干部在今年换届时不再提名。相反,2015年全县有15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因扶贫等工作突出被聘录为事业编。”近日,会昌县副县长赖松林告诉记者。

面对扶贫硬任务,会昌县完善了考核评比机制,把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资金落实、完成进度等,纳入对乡(镇)、县直(驻县)单位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有章可循,该县出台系列政策,打出了精准扶贫“组合拳”,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确保全县精准扶贫工作高位推动。

走进会昌县怡丰苗木花卉有限公司,一眼望去就是花的海洋,几名贫困村民正做着清洁工作。会昌县农商银行麻州镇支行行长林强告诉记者:“为解决公司融资难题,我们已帮忙申请贷款400万元,首批资金100万元已经到账。”6月16日,全省第一家金融扶贫工作站落户会昌县麻州镇前丰村。目前,该县农商银行已为前丰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各类扶贫贷款500万元。

会昌还夯实了精准扶贫资金保障,2015年县财政预算237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同时还整合了4.6亿元各项支农惠农资金,扶持贫困人口发展产业。

“产业+”突出积蓄脱贫内生动力

走进距离县城仅3公里的文武坝镇古坊村,看到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里正在把3.5公里长的进村公路拓宽至6米。今年,古坊村成立了富民生态农业合作社,发展起了100亩蔬菜种植,还引导家家户户养鱼,开挖了100多亩的脐橙条带。在村干部引导下,全村75户贫困户纷纷加入合作社,签订劳务协议,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至少有1500元的收入。近年来,会昌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扶持一笔资金、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思路,突出抓好产业脱贫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会昌探索了“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目前,全县各金融机构共为13家龙头企业发放产业贷款1.16亿元,1.16万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这种模式增加了收入,每户贫困户每年至少获得600元的入股分红,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眼前无收益的问题。

“平台+”巧用各界力量助力扶贫

“我们筹措各类资金近千万元,整村推进打造乡村旅游景点,以此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近日,中国日报社干部、会昌县株兰乡大西坝村第一书记冯宗伟热情地带领记者参观了大西坝村占地500多亩的十里荷花长廊。如今,大西坝村成立了白莲合作社,吸引了30多户农民加入;成立了大西坝农业科技发展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蜜蜂养殖等,帮助10余户贫困户脱贫。此外,今年成立的两家农家乐,也呈现出生意红火的景象。

近年来,会昌县用好中国日报社、国家审计署、国家质检总局和上海市普陀区、徐汇区人武部对口支援的优势,搭建好项目对接、产业承接平台,积极争取对口支援单位的技术、信息、人才以及改革试点的支持。同时,积极搭建社会平台,将贫困村、贫困户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通过赣州精准扶贫网、手机APP平台等方式进行有效对接、互联互通,让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爱心团体、爱心企业能够更好地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2015年,全县共接受各类扶贫捐赠4600万元,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扶贫济困氛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