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春艳董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近年来,我省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在区域板块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离不开创新带来的活力。
去年,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下线,“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一批科技成果正在转化;摆渡创新工场等一批有特色的新型孵化器发展势头强劲,全省共建众创空间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0余个,累计孵化高科技、互联网等企业4000余户;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42户、省级创新型企业200户,长春、吉林两地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400户、127户;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和利润分别增长12.6%和23.7%,远远超过全省工业平均水平。
正是这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主体,为全省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实践证明,创新是转换动能的重要引擎,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十二五”期间,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整体水平开始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连续3年跻身全国前10位。
顶层设计开创了一条发展新路
2015年11月,在吉林老工业基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省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既是国家《若干意见》在吉林的具体化,也是促进我省转型发展的具体举措。对我省而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一轮振兴的有效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是提升科技实力的战略选择。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心谋划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不断改善创新环境,走一条发展新路。
从2009年起,我省开始启动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双十工程”。2010年,我省提出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的“三动”战略。2012年底,我省制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这份不足万字的“33条”,含金量高、导向明晰、政策优惠力度大,被称为“历史少见”。3个重大决策,将创新驱动战略牢牢定位为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去年7月,我省又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支持办法、协调服务办法和杰出创新创业人才评选表彰办法3个配套文件,重磅推出一系列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政策措施,为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正是这些顶层设计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我省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十二五”期间,围绕我省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和重大民生科技问题,累计实施七批“双十工程”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160项,投入总经费11.72亿元。2013-2015年,实施重大招标专项30项,累计投入经费1.31亿元。重大专项的实施,发挥了项目引导功能和集聚效应,带动了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投入资金110亿元,是财政投入资金的12.85倍。 重点领域新突破提供了坚实支撑。
去年10月,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省在高新技术、通信产业、装备制造和航天信息产业研发等方面都进入全国乃至世界的先进行列。
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我省突破了转向架、牵引系统、制动系统、列车网络系统等高速动车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了不锈钢车体和铝合金车体焊接、转向架焊接等关键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现代农业领域,承担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农业行业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及综合试验站等重要研发任务120余项,参加相关项目80余项,累计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超过4亿元,主要产业的技术研发团队,都已成为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或骨干力量。
在新材料领域,攻克了一批重大技术,以特种工程塑料、可降解塑料、高性能纤维、轻合金和工程塑料合金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逐步形成特色优势,在国内已经形成一定的集群优势,从材料制备到加工的产业链条正逐步构建。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芯片设计、智能计算、增强现实、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势头迅猛,为我省“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独创的2.5毫米、1.875毫米点间距产品已实现批量化生产,技术上的突破使得产品制作成本比同行降低30%-50%,而且成像效果更好。目前公司正在筹备与俄罗斯一企业合作建厂。我省的光电技术领域已形成了以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全固激光器为代表的激光器及应用产品,以大屏幕LED显示器、PLED显示器为代表的新型显示器件,以交流LED、LED、OLED照明产品为代表的LED及应用产品,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为代表的医疗仪器,以食品药品检测分析仪、电化学分析仪、光电测控仪器设备等为代表的光电仪器设备等特色产业。
创新平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乘法”;产业是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我省产业特色突出,汽车、医药、装备等具有一定优势,“吉林一号”卫星组星成功发射,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进入起步阶段,节能、智能和新能源汽车、中国标准动车组、光刻机、CMOS、3D打印、高端数控机床、万瓦级半导体激光器等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十二五”是我省谋划新平台、创新载体、创新成果转化模式的五年。全省20个院士工作站、20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6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19个)、30个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已经成为推动我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各类重大科技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长春应化所的聚乳酸树脂材料项目,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预计到2020年我省聚乳酸产业将达到年产100万吨原料及下游制品能力,形成近800亿元产值规模的新兴产业。
“一场一区一体”成为我省区域转型升级的新抓手。
以吉林省科技大市场为依托的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目前已完成科技成果库、企业需求库、人才库、中介组织库、金融机构库的建设和相关资源的搜集入库工作,资源库已经吸纳专家3855名,入库各类科技成果4200余项,其中专利3600余项,签约科技服务机构51家,与36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我省确定了以长春高新区和长春净月高新区联合申报建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1+1>2”的集聚效应,拟打造形成吉林创新发展的新增长级,目前省政府已报国务院审批。
集成创新综合体由长春北湖科技园、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吉林省光电子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长春工业大学科技园等四个区域组成,目前已有140家企业和创新平台进驻集成创新综合体。其中,北湖科技园进驻机构和企业80家、长春工业大学科技园建进驻企业24家和1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光电子重大科技创新基地进驻企业33家。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中直高校院所发挥科技创新领军作用,省属高校院所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开展“两所五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推动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在省内就地转化,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股同权”的新机制,省财政投入4.25亿元,高校、科研单位计划投入8500万元。
创新战略激发科研人员创业热情创新,人才是第一要素。激发人才的创造力是创新的活力源泉。
近年来,我省精心谋划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出台了《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对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宏观引导与具体指导,不仅激发了全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热情,而且对我省创新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现吉林人民飞天梦的“吉林一号”卫星于去年10月成功发射。作为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将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监测、土地测绘、矿产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农业估产、林业资源普查、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公共应急卫生等多个领域,推动多个相关产业发展。参与研发并负责运营“吉林一号”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就是由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领办的。公司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展“吉林一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和产业化应用。如今,我省正在借助小卫星打造航天信息产业,并有望产生近百亿元的经济效益,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现在,随着政策突破,高校、科研单位拥有了对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拥有了对科研成果的主导权,单位可以自行转化和处置。而且,我省明确提出,在省内转化的职务发明成果可获得不低于70%、上不封顶的奖励比例。明晰的政策为许多想创业的科研人员吃了定心丸,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双创大军。
创业热潮背后,各级政府、科研院所等还陆续成立各类服务平台,为企业对接市场、争取扶持资金,推动企业加速发展。各种配套的引导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创新创业新空间不断拓展。
为了让更多科研人员加入“双创”大军,长春光机所成立了“T2T”创业工作室,为有意向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提供孵化平台。中科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创设了“吉林中科创客营”,吸纳系统内外科技力量创新创业。
紧盯创客需求、以天使投资催生高科技企业的摆渡创新工场,发挥专业优势、以创新创意推动大学生就业的东艺众创空间,线下走向线上、以“互联网+”助推产业服务升级的万易众创空间等一批特色新型孵化器及创新创业典型,凭借其精准的定位、完善的服务,吸纳更多的科技人才进驻,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助力更多的项目转化、发展、壮大……
目前,全省共建有众创空间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2个,先后吸引596名留学归国人员和2906名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下,科技人员创业热情高涨,我省“双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