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维吾尔族村的住村工作组
——阿克苏公路管理局住阿克苏市工作组精准扶贫侧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7-25 21:12:27
分享

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巴格万村常住人口616户,3024人,维吾尔族占98%,耕地4972亩,人均占有耕地仅1.6亩。人多地少,贫困户39户,103人。贫困户多、致贫原因复杂,如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激发内生动力,发挥主体作用

阿克苏公路管理局住村工作组,进住该村以来,发现村里有村民经商做小生意的、有种植蔬菜大棚的、有搞运输的、有种植大户,但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巨大。

情系维吾尔族村的住村工作组 <BR>——阿克苏公路管理局住阿克苏市工作组精准扶贫侧记

图为工作组组织村民及宗教人士参观红色教育基地359旅纪念馆

2015年村民人均年收入11900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2900元。针对这一问题,工作组与村委会密切沟通,采取了“走出去”的策略,以提高村民整体科学致富意识。组织挑选了村党员、村小队长、青年致富能手、妇女、贫困家庭代表等40名村民,到兵团一师六团等地参观设施农业。通过参观学习,让村民切身感受到六团如何从一穷二白的沙漠荒滩,变为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安居乐业的新型化城镇。

情系维吾尔族村的住村工作组 <BR>——阿克苏公路管理局住阿克苏市工作组精准扶贫侧记

图为工作组组织村民及宗教人士参观绿色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技术

通过参观学习,激发了村民渴望摆脱贫困,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个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共同致富,才能过上持久和谐、安康幸福的生活!

树立品牌效应,示范引领促增收

在走访入户中,工作组了解到,贫困户刘书传家种植了新品

种的蘑菇--姬松茸,因没有销路而发愁。65岁的老人刘书传,老伴瘫痪多年卧床,为给老伴治病,花尽了全部积蓄。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老人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来,送去学习姬松茸菇栽培技术。

工作组经深入了解,发现姬松茸是我国近几年刚刚兴起的食用菌。因其营养丰富,富含17种维生素、矿物质元素而成为朝阳产业!在新疆种植户仅有几家,在南疆地区刘书传家是第一户尝试种植户。

有了这个惊喜发现,工作组制定了帮扶方案:一是给产品构思冠名;二是制作宣传单、外包装单;三是联系熟知的酒店、餐厅;四是在微信朋友圈开展亲子采摘活动:五是在主要路口张贴指路标示牌。为扩大销售途径,工作组又联系了当地新闻媒体帮助宣传、推荐,很快,姬松茸成了当地酒店的抢手菜、招牌菜。

情系维吾尔族村的住村工作组 <BR>——阿克苏公路管理局住阿克苏市工作组精准扶贫侧记

图为工作组发动社会力邀请媒体记者采访姬松茸菇种植

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提升产品的整体形象,工作组又请来内地专业团队为其设计外包装。并帮助筹备成立“东祥农民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建成特色农作物生产基地。6户村民,30人纳入脱贫计划。

如今,刘书传家实现了平均月收入1.2万元的奇迹!“野仙姑牌姬松茸菇”已远销到首府乌鲁木齐,已成为巴格万村,“一村一品”的绿色生态品牌和产业扶贫的“摇钱树”。

强化培训,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住村工作组集中精力探索如何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转变,多次与村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对全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进行统计、梳理、分类。从政策角度予以扶持,有针对性地进行村民劳务输出培训,累计培训120人次,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参加了阿克苏市人才招聘会,积极与公路管理局协调,为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村民提供季节性公路养护工作岗位,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及自身外出务工的能力。

情系维吾尔族村的住村工作组 <BR>——阿克苏公路管理局住阿克苏市工作组精准扶贫侧记

图为工作组发动村民开展庭院经济种植

库木巴什乡被誉为核桃之乡,80%的农户种植核桃。核桃种植大户亩产收入可达4000元,而贫困户家的核桃亩产收入不足1000元。该村46岁的贫困户肉孜•萨迪尔,夫妻俩身体都很健康,有3个孩子,家里共有5亩地,3亩核桃,2亩棉花,按理讲不应该是贫困家庭。但经走访了解,其经常酗酒,游手好闲,3亩核桃地因缺乏管理2015年只收入1700元。

为此工作组对症下药,多次登门推心置腹地开展谈心,剖析其致贫原因,并为其子女送去了线毯、羽绒服、鞋子。心诚则灵,经过大家反复做思想工作,真心帮扶,使其深受触动,主动与工作组联系、寻找脱贫致富方法。

情系维吾尔族村的住村工作组 <BR>——阿克苏公路管理局住阿克苏市工作组精准扶贫侧记

图为工作组发走访慰问贫困村民

工作组为其制定了脱贫方案:首先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为他讲解核桃种植的管理经验,手把手教授补苗、剪枝、施肥、浇水等技术 ;其次在核桃地套种棉花、小麦、玉米;又将庭院闲置土地进行了规划,免费提供施工材料改造庭院,发展庭院经济,帮助种植了蔬菜、玉米、葡萄,既解决了自家吃菜,又解决了家禽的饲料,有效增加了家庭收入。

另在得知该村第1、2村民小组有12户村民的安居房建好两年后都没通电,工作组立即通过与村委会、供电站多次沟通协调,将影响用电安全的隐患消除后,使12户村民都用上了电。

通过实施扶智、扶产业、造血式扶贫等工作机制,巴格万村初步形成了乡、村委会、住村工作组三级扶贫网络。做到了扶贫难事有人抓、小事有人管的精准扶贫工作体系。村民逐步由原来的等、靠、要思想,转变为靠勤劳肯干脱贫,靠科技脱贫,靠市场信息脱贫,加速了贫困户群众摆脱贫困的步伐。

(毛卫华 金辉、杨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