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政协“恳谈会”搭起民意“直通车”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7-25 09:26:16
分享

近几年,安徽灵璧县政协不断探索和丰富协商民主形式,积极拓宽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建立并实施了主席会议成员月度社情民意恳谈会制度,为基层老百姓搭建了民意“直通车”,被群众喻为“家门口”的协商。

让百姓走近政协

恳谈会是2013年县政协全会开始创设的。当年,县政协大胆尝试,探索开门办会,第一次让百姓走进政协。会前,通过广播电视向社会发布公告,欢迎各界群众持本人身份证旁听会议,并在会场专门划定社情民意代表座区。全会期间,10多名旁听会议的群众反映了30多条社情民意信息线索,对党和政府工作提出了20多条意见建议。几场座谈会后,县政协发现会上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很多很杂,有些问题党政部门可以直接现场解答。这种情况下,县政协便邀请当地党政部门和村委负责人参加,与群众现场互动,形成了现在的“三方会议”。

几年的摸索,恳谈会逐渐成型:由县主席会议成员牵头,组织有关专委会、常委和住地委员参加,每月召开一次社情民意恳谈会;会议地点选择在界别群众所在的村和社区,同时邀请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及村社区负责人出席;恳谈会提前预告,不设门槛,不限人数,群众可自愿参加;会议设有一个主题但是群众发言可不局限于主题;县政协对群众反映的共性的现场又不能解决问题,整理后以社情民意信息形式报送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政协。

小平台承载大协商

恳谈会虽然是个小平台,但镇村和县直有关部门都很乐意利用这个平台倾听民意、问计于民,并就中心工作与群众沟通互动、凝聚共识。

“恳谈会让我们多了一条反映情况的渠道,能当面把意见和想法说出来。”在恳谈会现场,村民代表张成玉说:“会场没有主席台,也没有发言席。领导干部们和我们围坐在一起,与其说是会议,不如说是谈心,大家越谈距离越近、感情越亲。”

2015年,县政协围绕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秸秆禁烧、城乡均衡教育、完善新农合制度、城市规划与管理、旅游文化产业及全民创业等12个专题,召开社情民意恳谈会,不同界别群众参与多达600多人次。

恳谈会上协商出不少“好点子”。灵璧县夏秋两季农作物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给秸秆禁烧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为此,县政协专门以秸秆禁烧为主题召开恳谈会,会上基层干部认为,目前禁烧以堵为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这种行政干预为主的工作方法收效不尽人意,有时还激化干群之间的矛盾。群众认为,秸秆综合利用渠道狭窄,大部分离田秸秆找不到利用出路,秸秆还田、离田不仅增加成本,而且费工费时费力,仍寄希望于一烧了之。

通过恳谈协商,县政协认为秸秆禁烧的治本之策在于为秸秆综合利用寻找出路。为此提出了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五料”化的建议案,被县委、县政府及时采纳。同时县政协积极牵线搭桥,引进了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每年可消化农作物秸秆30万吨,拓宽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渠道,真正实现既为党委政府分忧,又为百姓解愁。

接地气激发履职活力

恳谈会给县政协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今,社情民意信息的来源广了、质量高了。几年来,通过恳谈协商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线索近2000条,整理报送330多条,社情民意直通车的作用大大加强。

高质量的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党政重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如:“防止村级收取‘两保’(新农合新农保)费用过程中出现新一轮债务负担”,就是2014年3月召开的农村低保专题恳谈会上,一位村干部反映的。为此,县政协专门成立课题组,经过一周的调研,发现这项惠民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要求每个村要完成95%以上的参合参保率指标,有的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多,能收到保费的人口数远低于户籍人口数,为完成指标,村委会不得不借钱垫付,形成了新的村级债务负担,少则每年2-3万元,多则5-6万元。针对这一问题,县政协提出了尊重群众意愿、据实收取“两保”费用的建议也得到党政部门的采纳。

参与恳谈会的委员和老百姓接触多了,看到的问题多了,这些都为他们写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提供第一手材料,也激发了委员的履职热情。一名县政协委员在恳谈会上听到群众反映家门口的路灯常年不亮,当天晚上就去实地察看到底有多少盏路灯不亮,及时向路灯管理部门反映情况,很快便解决了问题。

扎根基层,直面群众,灵璧县政协为基层履职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实践经验。

一场场恳谈会正按已经排定的日程继续着。(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