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中央决定四川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探索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有效机制、模式和经验,开展先行先试。四川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作出系统改革试验的战略部署。
近日,来自成都、德阳、绵阳的有关领导及有关企业的专家、领导对此进行了深度解析。
朱志宏:成德绵协同创新,实现错位发展
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志宏表示,成德绵三地要协同创新,从成都来讲,要加强规划,实现错位发展。成德绵协同发展不是同质发展,都有错位发展的要求。成都主要定位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目前,成都正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推动成都科学城建设等,加快建设全面创新改革平台。此外,成都市编制了军民融合五年规划,将构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产业体系,以及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园区体系。
此外,要实现资源共享、政策共用,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包括平台共建和资源共享,例如我们跟德阳签订了成德同城化的战略协议。成都会同德阳、绵阳等城市共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中德、中法、中韩、新川、中古等国际创新合作园区建设,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提高全球创新资源利用配置能力。
朱志宏介绍,成都编制完成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加快构建了科技成果在成都转移转化,建立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监测体系,全面推进专项改革任务,在各个领域汇集出经验事项。在省委今年7月确定的第一批评估推广的11条经验中,成都有6条。
蒲波:成德绵区域一体发展,实现1+1+1>3
在打通三地协同创新通道上,中共德阳市委书记蒲波表示,从德阳的角度,希望成德绵三地从三个方面着力,搭建协同创新体系。一是协作建立成德绵协同创新政策体系,促进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4”政策等协同创新政策在三地即时共通共用;二是搭建成德绵创新要素流动平台,搭建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展会平台,研究建立三地科研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机制,探索建立合作技术研发中心等;三是推进成德绵区域一体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在成都首位城市的引领下,加强各领域协同发展,推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围绕德阳产业发展最需要、专业水平同领域最强、行业认可度最高的“三最”原则,出台创新领军人才“1+3”文件,创建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专项基金4亿元,对来德阳创新创业团队最高可给予2000万的资金资助。去年以来,全市引进创新创业团队4个,自带创新项目23个,带动企业实现产值280亿元。
“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支撑德阳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工程,与世界职业教育领先的德国合作,采取 “双元制”办学模式,共建中德汽车学院、库卡机器人学院及西门子先进制造实训中心,每年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5000多人,就业率达98%以上,月薪最高可达1.2万元。”蒲波说。
刘超:和而不同,就能实现协同发展
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超表示,对于绵阳来说,就是要突出军民融合。这是基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不同确定的不同目标定位。有了不同还要有协同,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政策共享共用,创新方面的协同。和而不同,就能实现协同发展。绵阳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步伐,今年1月绵阳科技城和成都高新区已经签订了战略协议。“虽然科技资源、经济结构也不一样,但是三个市共同努力,成德绵协同创新就一定能实现。”刘超对三地协同创新发展充满信心。
他说,一年来,绵阳聚焦军民深度融合主攻方向,在创新转化平台建设方面,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挂牌运行,还成立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组建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率先启动军民融合企业认定试点。
“加快建设规划面积28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11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科技城大道等基础设施建成投用,中物院等军民融合产业园初具规模。国家核医学基地建设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基本建成,科学新城建设核心项目——中物院某重大专项进入最终选址。”刘超介绍道,组建3个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设立规模20亿元的全国唯一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规模5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提供了强劲动能。
刘超表示,下一步,绵阳将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试,构建全国领先的军民融合创新转化体系、产业培育体系、人才集聚体系、开放合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国防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