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年愈八旬的贾福英,是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里的一位侗族老人,他从20岁起就开始教传侗族大歌,累积编撰歌曲820首,六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侗族大歌的传承。
200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侗族大歌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使得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变得更为重要。
侗族大歌,是一种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没有伴奏,也没有领唱,是一代代侗族人之间文化传承的纽带。
贾福英曾经到过广西三江县等许多侗族村寨教歌传歌。
贾福英说,“以前别人请我去传歌,一去就是一两个月,大家都喜欢就不让我走。”
现在,由于年事已高,贾福英不再外出传歌,但他仍旧在家中教年轻人唱歌。
贾福英说,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都会积极编写新歌,因为新歌的加入能使得侗族大歌更为丰富。
像贾福英这样将自己毕生心血都倾注于侗族大歌的,还有74岁的女歌师,潘萨银花。
潘萨银花自己在家开办歌堂义务传歌教歌,一办就是几十年,教出了1200余名学歌的弟子。
2009年,潘萨银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人殊荣。潘萨银花说,“国家把我当个民族文化传承人,我就得好好干。我自己也喜欢侗歌,只要活一天,我就传一天歌、唱一天歌。”
近年来,侗族大歌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受到国内外众多观众的喜爱。
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日本,来自贵州从江县的9名侗族女孩参与出访,并参加“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年”《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幕式演出,受到了温总理的高度赞誉。
2010年6月25日,来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黎平侗乡的19名青年男女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演唱侗族大歌。
目前,黔东南州正是通过传承侗族大歌,来带动和提升集文化和生态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现如今在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许多人对侗族大歌的热忱在急剧降温,有的侗家人甚至不会哼唱侗歌。
目前,在整个贵州省,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仅有200余人,且大部分传承人的年龄在56岁以上。
黎平县岩洞镇宰拱村的吴金燕说,“如今在侗族地区传唱的侗族大歌是很多年代不断的创作,不断的修改,积累下来的。如今有了断层,没有人去推动、创新它,就犹如一条断流的河。”
近年来,黔东南通过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补贴,加大名额并多渠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代表性传承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相关权益保障制度,设立团(群)体性传承认定与奖励办法来保障非遗传承人的经济基础,让他们能够安心研究和传承侗族大歌。
此外,2014年起,贵州省财政厅专项拨付1000万元给省文化厅在黎平、从江、榕江3县实施连续5年的侗族大歌专项保护行动计划。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返回家乡,重拾对侗歌的热爱,并把它传承下去。
英文原文见中国日报7月20日24版
英文链接: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6-07/20/content_26150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