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播在民间的沿河土家文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7-19 16:46:06
分享

散播在民间的沿河土家文化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镇,傩堂戏扮演者正在表演。(杨军摄)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消失,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贵州省积极筹措资金,用于保护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贵州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口都以从事农业为主,工业不是很发达。但是贵州有着很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当地政府也正积极实施大旅游战略,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2005年以来,贵州省开始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投入的资金从2005年的10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670万元,巨额的投入也使得贵州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市区人口大概35万。随着去年年底县县通高速目标的实现,现如今周边县区到铜仁的交通情况已经明显改善,像沿河县到铜仁现在已是全程高速,当地的居民可以方便出行。

铜仁属于武陵山区,自古以来就有人在此居住,它与湖南、重庆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当地人讲,过去居住在这个地区土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消失了。

散播在民间的沿河土家文化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摆手舞。(杨军摄)

在最近到铜仁的采访中,我发现当地的生态环境很好,汽车行驶在高速路上,郁郁葱葱的山间漂浮着朵朵白云,新农村的改造让路两旁的农村的装饰风格看起来很和谐,有的房门前还矗立着石狮子,以示给房屋主人带来好运,远处的山上,时常可以看见一些用石头围砌的坟墓,在铜仁的偏远山区,土葬还是一种比较盛行的方式。

在沿河县甘溪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当地人喜欢的傩堂戏正在表演,傩戏融合了表演、诵经、祈福等一系列的步骤,一场傩堂戏表演超过一整天。

侯天文是傩戏的表演者,“有的人家小孩满月啊,老人过大寿啊等,他们就会许愿,就请我们去他家,通过我们的表演,告诉神灵,祈求让他们的愿望能够得以实现。开红山是傩堂戏最精彩的一部分,要将锋利的刀子插在脑门上,主人家以这样的方式来还愿。”

43岁的侯天文表演傩堂戏已经有20多年了,闲时他主要从事的是装修工作,“每年表演开红山要超过20次,每次我们表演傩堂戏每天的收入大概是400块钱,一场傩堂戏最少也要表演两三天。现在我还在找愿意从事表演这项表演的人,我希望能够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据了解,在傩堂戏中一共有24个傩面具,每一个面具代表一位神灵,在表演傩堂戏时,锣、鼓是傩堂戏最重要的伴奏。

目前,傩戏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果这些传统的文化没有被保护,那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文化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散播在民间的沿河土家文化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山歌传承人王波。(杨军摄)

王波是沿河县土家山歌的传承人,他曾经登上央视舞台演唱过土家山歌,在一所乡镇中学的操场上,一群爱好者穿着土家族特有的服装,为我们演唱了好几首优美的土家山歌。王波说,过去唱山歌主要是在农忙时吓唬野兽,年轻人表达爱慕之情的一种方式,如今,土家山歌主要作为一种娱乐活动,闲暇时放松休闲方式。

李珊珊今年只有14岁,她是土家山歌最小的学习者,她表示她也喜欢中西方的流行音乐,对于把土家山歌作为爱好并且花时间去学习,很多同龄人都表示不喜欢。

“学校是推广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好地方,如果能让这些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我相信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王波说。

作者:Satarupa Bhattacharjya 

印度籍,在印度及斯里兰卡有多年记者、编辑经历,现为中国日报特稿部资深外籍专家,为《中国日报》周末版撰写人物专栏。

原文见中国日报7月12日20版

英文链接: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culture/2016-07/12/content_26050456.htm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