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战略到国家试验——政策之路
6月24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标志着我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个万众瞩目的试验区,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四川“入试”三年路
2015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四川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同时也是4个省级行政区域之一。
再次被点中,担负起国家试验的历史重任,四川绝非偶然。光环背后,有绵长的历史脉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我省将实施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内的“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随后,四川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迈出与创新发展密切相关的坚实步伐:
2013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
2014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方案》,提出探索建立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激励新机制;
2015年5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
……
鼓点般密集的四川脚步,与国家前行的节奏不谋而合。
2014年8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研究在一些省区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会议闭幕,四川立即行动。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下,科技部门组织专家成立专门团队,瞄准争取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开展四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形成了系列的研究成果。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当年6月1日,四川向国家递交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申请。
不等不靠全面创新改革成四川“一号工程”
今年6月24日,《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批,标志着我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但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创新改革实践,早已涌动在四川大地。
2015年6月,就在我省向国家递交申请后不久,我省就已经启动专项调研工作。两个月后,一个关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初步考虑就已经形成。当年9月,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编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2015年10月,四川省成立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我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有序推进、督促落实。
纳入试验区两个月后的2015年11月17日,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四川将全面创新改革上升为全会决定,这次会议上,四川提出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
同月,《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
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部门,对方案进行反复讨论修改,组织召开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数十个部委参加的部委协调会,横向(和部委)纵向(和四川)多方沟通协调,其间数易其稿。
2016年4月,《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上报国务院。而在方案编制的过程中,四川各地,尤其是以成都、德阳、绵阳三市为代表的先行先试核心区域不等不靠,一系列创新改革举措相继实施。
在全创区获批后的10个月间,成都在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方面,制定出台科技协同创新十条,积极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
德阳依托职业教育培育高技能人才,依托技术联盟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制定出台股权和分红激励等7类44条创新政策,激励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研发。
绵阳成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发起组建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组建了3个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设立了全国唯一、规模20亿元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记者 张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