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茅台的瞬间,味蕾上留下深刻的记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7-08 13:37:52
分享

品尝茅台的瞬间,味蕾上留下深刻的记忆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年轻漂亮的苗族女孩拿着装在牛角杯里的米酒让你一饮而尽,很少有別的事情能比这个苗族欢迎仪式更能满足人类对美好的的想象了。姑娘们让你仰着脖子,同时手还不能碰到酒杯,在歌声、鼓点以及各种本土乐器的交相辉映之中饮下米酒。

这种大口饮酒的方式和美国人喝啤酒的方式不同,在贵州,你一边喝着低度的米酒,一边被身穿苗服,头戴银饰的姑娘围绕着,即便酒醒之后那画面也依旧在脑海中回旋。

今天的晚宴,为为期4天的此次“走向世界的茅台酒” 大型采访活动、深入中国白酒小镇的考察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此次旅行去到的茅台镇,不仅是中国酱酒圣地,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酒镇。二百年来,工人们一直坚持手工酿造。作为一名游客,不仅仅是在欣赏美景,更多的,是在用心去感受这里,感受空气中弥漫着的小麦和高粱的芬芳。

陪同我们的贵州省一位知名媒体人介绍有关茅台的民间传时,不无幽默地举起酒杯对我们说:“孔子说:不到茅台醉一次,人生是不完美的。”

大家都知道这种说法是开玩笑,毕竟在孔子的年代早已远去。不仅如此,在我们之后两天的贵州酒镇之行中,大家都幽默地打着“孔子说过”的旗号尽兴喝酒,比如“孔子说过白酒能让青春永驻,能延年益寿,还能使人越来越美”等等。但是孔子没说过原来用那些小酒杯也能把人喝得手舞足蹈。我的一个同伴就认为用小杯子应该很难把人喝醉,于是他提出要直接用分酒壶和茅台酒厂的人对饮,结果喝了几壶他就飘飘欲仙了。

但和他对酒的茅台人,和其他生活在这里的人一样,却什么事儿也没有。

我想医学院校可能都可以把茅台人肝脏所能承受的酒精限度,作为人类肝脏酒精限度的极限了吧。

虽然作为一个从未造访茅台镇的美国人,茅台酒的味道刚一闻起来还不太习惯,但是茅台镇壮美的风景的确是让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来,融政治、军事、人文历史于一身的饮酒文化。茅台有一个国酒文化博物馆,具有文物价值的酒翁和酒坛是一大特色景观。当美国的酒商们试图通过淡化酒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酗酒、酒驾等),来宣传酒类产品时,茅台国酒文化博物馆则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弘扬酒文化。

博物馆的中心位置,有一壁很生动的雕塑墙,雕塑上,酒神正在倒酒,就好像是在泼洒他给予后世的馈赠一般。

而李白的雕像则展示出他醉倒在地的模样,好似在吟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此外,博物馆内其他的雕像和照片展现了自毛泽东以来的中国领导人以酒会客的画面,这其中也包括了领导人会见尼克松和奥巴马的照片。

在茅台酒厂,可以看到包装流水线装置精准地将酒注入瓶中,工人十分娴熟地进行拴丝带等包装环节。1958年,毛泽东指出:“茅台酒要搞到10000吨,要保证质量。”而这个数字早已被去年所生产的近40000吨茅台酒的记录给超过了。

尽管有关报道称习近平主席正大力提倡反腐,严厉打击奢侈品送礼等行为,但对于这些报道,茅台集团相关人员却对我们说:“茅台酒向大众消费、个人消费、商务消费转型非常成功,在白酒深度调整期,公司业绩平稳增长,去年的销售目标已完成,今年的销售态势更加良好。”这让我很惊讶,因为正品茅台酒的平均价格已经相当于195美元一瓶了。

在夜晚,茅台镇灯火通明,就像迪士尼的激光秀和音乐喷泉表演一般。到了白天,我们又继续穿行在赤水河之上的美丽山林之间。

当地热情好客的居民告诉我们,这里的白酒有一种很奇特的味道,但他们并不知晓为何会有这种味道。也许是因为酿酒所用的水是从曾有恐龙经过的山间流出,又或者是因为酿酒的谷物是由沉积许久的红土孕育而来,但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美酒河畔的酒厂都能酝酿出酱香突出、回味悠长的酱香白酒。

赤水河,这条“红色河流”是白酒文化的一部分。遵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转折点。1935年1月,毛泽东带领3万红军以少敌多,在遵义会议上,制订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在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时,红军到了茅台镇,把酒厂作为临时医院,白酒不仅能疗伤,也能解压。因此白酒被奉为中国近代历史的精华,少了白酒,就少了婚礼上幸福瞬间的见证,节日里欢悦气氛的烘托,生意场上一锤定音的洒脱。

我们的遵义之行恐怕是不会再重走这条路线了,但如果能有机会,还是很想去尝试感受一番的。不过此次旅行中每一个品酒的瞬间,都会在味蕾上留下深刻的记忆。

作者:Barry Cunningham

美国籍,是一位有着45年新闻从业经验的资深记者,曾获“艾美奖”(Emmy Awards, 美国电视界的最高奖项)。现任美国威廉•佩特森大学新闻与媒体法学副教授,曾任环球时报外籍编辑及专栏作家。

早年,他还曾作为纽约邮报特派记者,报道越南战争。还曾负责CNN国内新闻报道。随后他加入了国际媒体集团(Metromedia News),即现在的美国福克斯新闻台(Fox News),负责电视台频道的国内新闻;并作为驻白宫特派记者,随总统美国总统里根出访;还曾作为首席欧洲特派记者,派驻伦敦。2008年从福克斯新闻台退休后,他作为特约撰稿人为包括环球时报在内的多家知名媒体供稿。

英文原文见中国日报7月8日6—7版

英文链接: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6-07/08/content_26010342.htm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