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繁花似锦、天蓝水清、空气清新……这是每个人对于自己所生存世界的美好期许。生态文明是必需品,因为只要生而为人,就必然对洁净的水和空气有先天依赖。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由于长期发展滞后,千山阻隔,鲜为人知。“欠发达、欠开发”曾一度是这块土地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三农”向纵深推进,在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进程中,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贵州遇到的第一个机遇。贵州省委、省政府意识到,后发省份的崛起,必须赢在“下一步”,要绿色崛起,而不能再走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作为贵州省会所在地的贵阳市成为了贵州绿色崛起计划的第一块试验田。
2007年12月29日,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围绕“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目标,谱写生态文明的“贵阳样本”。
2008年10月,贵阳市在全国率先发布“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从六个方面分33项指标,分解落实任务到责任部门。
2009年,市委八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提升生态经济发展质量等措施。同一年,环境保护部正式批准贵阳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要求贵阳在生态文明建设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检验一个地方是否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将有关约束性指标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接受政府管理考核和评价。在这个层面上,作为试点的贵阳只是个开始。
从2009年前后开始,贵州从点上寻求突破,开始了生态文明顶层设计的步伐。
为切实加强全省重点流域环境保护工作,探索流域污染补偿制度,贵州省政府决定在乌江(含乌江上游三岔河、红枫湖和乌江干流)、沅水(含清水江、氵舞阳河、松桃河)、都柳江、牛栏江—横江(含草海)、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等八大水系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
此后,以贵阳市为试点,成立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并探索成立了其下属的专职“生态文明建设局,将环境保护局、市林业绿化局、文明办、发改局、经信局、住建局、城管局、水利局等部门涉及生态文明的相关职责划转整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执法。
随后,贵州省出台了并大力实施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出台了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在赤水河、乌江流域开展了12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等。
2014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林业生态工作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后启动了贵州省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和贵州省县乡村造林绿化工作,划定了包括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和湿地保有量等在内的九条林业生态红线和9206万亩的红线管控区域。
近年来,贵州省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森林面积达到1.29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为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15年来,贵州造林面积达3600万亩。
“贵州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努力寻找经济和生态之间的平衡,这是负责任的发展态度,并且也是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唯一的成功之道,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好的环境。”走在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前列的瑞士联邦主席于利·毛雷尔这样评价。
2013年9月8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挂牌成立、实施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以来,贵阳就将大数据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转型的主攻方向全力推进。至此,贵阳以大数据产业为引领实现经济“洼地”绿色崛起的探索实践就不断推进、从未停止。
截至目前,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精彩亮相、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全市新增大数据及其关联企业227家,富士康、阿里巴巴、惠普等一大批业界“大佬”把贵阳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主战场,新医药产业占全省比重的70%,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实现重大突破、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作用逐步凸显。
着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不仅使贵州产业发展质量更好、层次更高、前景更明,也使得世界看到了一个更负责任的贵州。而贵州也一直致力于传递更明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贵州的“绿色崛起”实验证明了,只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和路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就可“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得”。作为中国西南欠发达省份绿色发展的案例,中国也以此给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世界传递出来的最美的声音。(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