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深挖文化内涵 开辟传承创新之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6-13 15:21:29
分享

文化是洛阳的优势资源,是每个洛阳人的血脉之根。打造好文化资源这张“金色名片”,对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强调,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关键是要保护好、传承好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洛阳的文化名片打造得更亮。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文化才能与时俱进地活起来,成为流动在新时代的气韵与血脉,也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力。

洛阳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应该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培养土壤,不断完善文化发展政策法规体系,以海陆丝路建设为契机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肥沃的土壤。全国凡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城市,都先后出台了一整套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比如西安市曾经先后出台了《西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数十项政策措施,每年还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这些政策与金融支持为西安文化发展提供了人、财保障,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心剂。因此,洛阳应该从地方立法层面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为洛阳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奠定政策法律基础。

“一带一路”的海陆丝路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而且更是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举措。洛阳要紧紧抓住海陆丝路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洛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投融资体制,积极营造政府有效引导、金融资本积极投入、社会资本踊跃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环境,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及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河洛文化沿海陆丝路“走出去”的重要基地,以企业为市场主体,创新河洛文化沿海陆丝路“走出去”的形式,拓宽河洛文化沿海陆丝路“走出去”的平台和渠道,又好又快地建设洛阳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其次,夯实基础,加快基础性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褓育。文化城市的指标很多,最基本的,比如图书馆、博物馆、书店的数量与布局,以及美术馆、文化馆、科学馆、青少年宫、档案馆等。以书店为例,书香是文化城市的最明显标志,欧洲发达国家的文化城市大都书店林立,柏林每一万人就有一个书店。现在洛阳的实体书店还比较少,洛阳应该有计划的扶持一些民营书店、特色书店、旧书店。相应地,其他的基础性文化设施也要齐头并进,不妨根据洛阳的特色,为洛阳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提出一些目标:比如根据洛阳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建设“博物馆之城”,再如可根据洛阳人的文化需求建设“图书馆之城”,并且向市民开放一批原本属于大学、单位的内部图书馆,建设一批社区图书馆或者流动图书自助借阅机,让书籍和知识在城市流动起来,让人一到洛阳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道。

另外,深挖文化内涵,抓好品牌性文化项目和文化景观打造。洛阳文化资源浩瀚如海,要突出最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必须千挑万选。2012年洛阳市曾经在全社会开展过洛阳文化符号的推选工作,选定了河图洛书、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洛阳十大文化符号,这是洛阳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很有意义。但选出文化符号仅仅是开始,这些符号,也就是洛阳的城市名片。怎么把这些名片立起来、送出去,让世人接受、喜欢,认识到其中丰富的文化价值,才是更为关键的。执导狄仁杰系列电影的著名导演徐克称洛阳“是座很现代化的城市”,并建议“洛阳城如果能够以唐朝为原型,塑造一些我们能体会到的当时唐朝的一些风貌的话,可能会更好。”这就关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问题,近年来洛阳启动了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保护展示工程,复建了明堂、天堂、定鼎门等,包括更早的丽景门,都对洛阳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现有的十大符号权威度有限,不能全面反映洛阳文化内涵。因此,要善于挖掘或赋予文化名片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与具象的展示相结合,抓好品牌性文化项目和文化景观打造,将文化名片打造成洛阳文化地标。

最后,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地方文化的关系,避免过度陷于地方文化特色的发掘而忽略文化的整体性。当前有一种趋势,各地都在深挖自己属地的特色文化,在本土文化发展传播上不遗余力,有些甚至片面放大了本地文化的某些特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导致呈现在人们面前是碎片化的中华文化。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责任、有义务将中华文化的最经典、最主要、最精髓的东西作为一个整体继承下来、传播出去。因此,洛阳的文化发展要始终牢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这一使命,始终从这样一个高度来把握洛阳文化建设的方向,才能保护好、传承好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真正把洛阳建设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合作与竞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