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融服务“三农”排头兵

来源:吉林日报
2016-06-07 08:49:05
分享

——农行吉林省分行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样板解析

几场酣畅的春雨过后,吉林大地满目新绿。

行走在千里沃野,放眼眺望,从“零耕碎种”变流转经营,从人工插秧到“铁牛”唱戏,从传统农耕跃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幅幅现代农耕图扑面而来。

与这亮眼场景相交织,另一幅金融生态图也在黑土地上铺展开来。

在吉林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的进程中,解开制约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死扣子”,化掉农民兄弟心头的“硬疙瘩”,打通“三农”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为唯一一家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就这样一路前行,主动担当,且历久弥坚。

服务大局构筑支农金融体系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兴促百业兴。

对农业大省吉林而言,奋力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犹如血液之于生命,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离不开金融支持。

银行都擅长精打细算:“三农”业务投入产出比低,运行成本和风险高。散落在千乡万村数万户的农家贷款,往往不及一家大企业的一笔投放量。那么,农行吉林省分行“三农”情怀的源泉在哪里?

来自坚定的责任使命——

2007年,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给农业银行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此,农行吉林省分行在服务“三农”管理制度安排上大胆创新,成立了“三农”事业部。出台调整县支行考核评价办法,单独配置涉农信贷规模,缩短决策链条,把最便利的金融服务伸到乡镇、送到农户。

来自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

只有对大局了然于胸,才能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农行吉林省分行从国家农业与粮食安全大局出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瞄准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努力争当金融服务“三农”排头兵,倾力托举现代农业吉林梦。

更来自对农民的真挚感情——

“我们每月一大半的时间都要走村入户,一来方便农民,二来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必须要细,各家的人口、经济、生产等情况我们都门清。”农行敦化支行流动客户经理董国军说。

“过去农民找熟人送礼,也不一定贷上款。如今,农行的人主动上门送贷,连让人吃顿饭也成了难事。”这是记者采访时经常听到的声音。正是这支“油盐不进”的基层队伍,满怀对农民兄弟的深情,确保了金融血脉延伸到乡村末梢。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优势在‘三农’,发展潜力在‘三农’,吉林分行的发展基础也就在‘三农’。我们必须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农行吉林省分行行长沙龙云的话,阐明了农行安身立命的方向。

一组数据检验出农行吉林省分行支持“三农”的成绩:截至去年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达327.14亿元,发放惠农卡513.2万张,对全省农户覆盖率达95%以上。

因势而进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吉林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农业寄予的殷殷期望,成为农行吉林省分行打造金融服务“三农”排头兵的强大动力。以此为目标,该行在服务“三农”举措上紧紧围绕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5月13日,记者走进吉林市大荒地村的东福米业公司,一簇簇翠绿的秧苗在温室里茁壮生长,稻田一望无际,几台农机正在穿梭着耙田。

东福集团副总经理姜奕利站在地头说:“这些地都是东福的稻米基地,集中连片,旱能灌,涝能排,专门种植绿色、有机水稻,年生产精品大米20万吨,供应全国市场。”

“大荒地,地不荒,落地窗前稻花香。”虽然未到稻香时节,可眼前的场景足以令人憧憬金秋了。

东福集团从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发展成为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中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三农”战略提供了实践样本。农行吉林省分行的信贷资金如影随形,一直贯穿其中。

“2015年7月,东福米业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急需资金支付土地整理和种植费。农行吉林省分行以其土地经营权为抵押,发放了全国农行第一大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5000万元,帮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农行吉林市大东支行行长许祥军说。

在金融活水的滋润下,东福米业的模式不断发展。2015年,当地农民年人均收入2.6万元。今年,土地流转升级为股份制,每公顷土地股金10000元,红利3500元。

一直以来,农行吉林省分行根据省内“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从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建设入手,以支持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县市为主导,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全力助力农业现代化。

去年末,全省1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贷款余额132.7亿元,净增32.1亿元。对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77%和60%,贷款余额55.7亿元,净增3.1亿元。围绕县域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农行重点支持大米、人参、畜牧、食用菌、杂粮杂豆等“五大特色产业”龙头企业。

同时,农行吉林省分行各分支行主动对接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18个重点城镇金融服务,去年末,县域城镇化贷款余额66.5亿元,净增3.3亿元。

金融创新破茧而出激活农村经济一盘棋

隐隐青山脚下,圣源农场里嫩嫩的贝母苗在微风中摇曳。

“农行70万元贷款太解渴了,种贝母投入大,没这笔钱就种不上。”

敦化圣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农场场主朱划基的感言很直白:“农行就是我们的靠山。我以后还要把土地扩大到300公顷,大干一场!”

放眼全省,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从阡陌间崛起,不断增长的新型经营主体对资金的渴求从没停止过。然而,由于抵押难、担保难、信用环境缺失等原因,要获得银行贷款很难。

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不仅要服务下沉,更要将合适的金融产品投放到农村。朱划基得到的就是量身定做的组合贷款。

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本。2014年,为破解农村金融瓶颈,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率先在延边州开展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现在试点范围已扩至全省所有县域支行。

长岭县春田种植合作社经营种植了1250多公顷水稻。2014年,农行长岭支行通过担保公司担保方式为该合作社5名成员发放了1248万元贷款。2015年6月以来,该行又陆续给社员办理了4笔土地经营权贷款2750万元,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

“农地贷”这一个人信贷产品如今已向法人信贷领域延伸应用。截至3月末,该行累计发放“农地贷”1616笔,金额6亿元,使得近30万亩土地资本变成资金。

不止如此,农行吉林省分行把支持全省畜牧业发展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联合吉林省畜牧局、财政厅,充分发挥政府增信机制作用,以风险补偿基金为最高额保证金质押担保,针对养殖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出“吉农牧贷”产品,贷款额度最高为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5年。自2009年成立全国首家畜牧业贷款中心以来,省农行已累计发放畜牧业贷款110亿元。

“以前都是用现金给粮食经纪人支付购粮款,现在有了‘粮易金’非现金结算平台,付款直接转账到粮食经纪人或卖粮农民的卡上就可以了,既让我们的收购资金顺畅拨付,也能让农民足不出户卖粮、结算。”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宝说。

如今,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三农”品牌“粮易金”商标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并投入使用,成为该行商标注册第一单。截至3月末,该行粮食收购企业开户1000多户,粮食经纪人开户8066户,对粮食经纪人布放无线智付通773部,累计交易49.78万元笔,总金额596.33亿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农地贷”“直补贷”“人参贷”“果仁贷”“苗木花卉贷”“杂粮杂豆贷”等一批“接地气”的金融产品破茧而出,让金融“输血”农村经济更加通畅。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催生绿色经济

雾霾,令人避之不及。而“秸秆焚烧”作为雾霾罪因之一,更是广受诟病。我省秸秆年产出量约4000万吨,每到秋冬季节,田野上常常“狼烟”四起。

在农行吉林省分行的贷款客户——吉林泉德秸秆综合利用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展示柜前,记者看到了玉米秸秆的“绿色”前景。

生活用纸、餐盒、餐盘,全部都是淡黄的泉林“本色”。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家拥有以秸秆浆制作本色纸技术的企业,企业以农业秸秆为原料,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可转化为肥料和净水再利用。

公司财务副总董玉贵拿起一小袋黑色颗粒状的样品,向记者介绍说:“废物只不过是错置的资源。这是从秸秆制浆黑液中提取的黄腐酸肥料,是理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拉长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

“在我们将秸秆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农行的4亿元贷款功不可没。”董玉贵感慨地说。

农行吉林省分行主动作为,优化流程,结合企业项目周期,制订融资计划,同时,省市县农行三级联动,缩短融资链条,提供资金支持。如今,一期项目投资近40亿元,达产后年可“吃掉”秸秆60万吨,增加当地农民秸秆收入约3.6亿元,同时解决就业1800人。

新常态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以绿色信贷为核心的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农行吉林省分行的新特色与新魅力。

在沙龙云看来,“绿色发展与农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完全一致,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必须与国家、省委、省政府大的政策、经济背景相结合。要大力支持吉林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发展;积极支持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农村饮水、电力、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环保已成为农行吉林省分行贷款的准入依据。几年来,农行吉林省分行从信贷政策、信贷全流程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完善了绿色信贷工作体系。积极通过信贷资源配置优化客户结构,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加大落后产能和淘汰项目退出力度。不断创新信贷管理方式和服务产品,强化对新能源和绿色交通运输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

沿着汩汩流淌在黑土地上的“金融输血管”一路探访,离开敦化市江源镇时,记者不经意间一回头,只见朱划基和董国军正蹲在贝母地里,头碰着头,合计着收成。农行生于农、长于农,也必将兴于农……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诠释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