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铁牛:虹膜识别“火眼金睛”

2016-06-03 10:38:02
分享

谭铁牛:虹膜识别“火眼金睛”

  18年前,谭铁牛放弃英国雷丁大学终身教职,借着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之机回到故土。当时他这样说服妻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铁牛跟着走。自此,这头“铁牛”带领团队,在虹膜识别技术领域深耕细作。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在说,他的根在中国,事业同样也在中国。

  两次视觉冲击

  如今谭铁牛已成“空中飞人”,但1985年第一次坐飞机落地英国希思罗机场时的震撼令他难以忘怀。“环境那么干净,小轿车那么多,和当时中国的反差非常大。”他说。

  彼时的谭铁牛被公派留学,并先后获得世界著名学府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逐渐在学术圈崭露头角。“但我从没想到要留在那里。我心里始终觉得欠了国家一份‘债’,唯将所学尽报国家,才能以偿万一。”他说。

  1998年,谭铁牛携妻儿举家回国,被任命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助理、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位于北京中关村北四环附近,当时仍是一片工地,研究所东边是一个垃圾场,这对谭铁牛来说又是一次“视觉冲击”。但他并不在意。“尽管路走得多了,觉睡得少了,但生活更充实了,心里也更踏实了。”他笑着说,“因为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奋斗,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做事”。

  “不信做不出来”

  谭铁牛有一股“牛脾气”。回国伊始,面对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我记得试着从美国买一个设备,但当时给我们的答复是对中国大陆禁运。”“那我就自己做,我就不信做不出来”。谭铁牛说。

  “谭老师刚回国时,虹膜识别、计算机视频监控等在国际还并不是特热门的研究领域。”谭铁牛过去的学生、中科院自动化所张俊格博士说,但是谭铁牛看准这一方向的国家需求,加大力量研究。

  “最开始我和研究所所长及另一位老师挤在一间办公室,办公桌也是两个桌子拼成的,高低不平。日夜连轴转是常态,深夜下班时单位的大门已经紧锁,我只好翻大铁门出去。当时北京正在建设四环路,我不会骑车,经常在半夜徒步穿过四环路工地回宿舍。”回忆起这些,谭铁牛面带微笑。

  十多年来,谭铁牛组建了包括光学、电路、算法、系统等多学科力量的科研团队,开展了生物特征识别、图像视频理解和信息内容安全等研究。他们攻克技术难关,提出基础理论,掌握数据源头,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眼睛半睁,可以识别;戴上美瞳片,可以识别;甚至隔着3米远看一眼,也能识别……在这个领域最顶尖的刊物上,关于虹膜识别的文章,四分之一多出自谭铁牛的团队。他们还建立了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共享虹膜图像库,被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多个科研人员和团队请求共享使用。

  寻找科研价值

  谭铁牛说,比起发表论文,令他更有成就感的还是看到成果服务国家、造福民众。

  2016年1月,中国第一款量产的虹膜识别手机问世。包括其在内,谭铁牛课题组技术转移成立的高科技公司中科虹霸开发出的虹膜识别技术系列产品,已被广泛用于终端解锁、煤矿安全生产、反恐防恐、金融安全等领域。这些产品占据中国国内虹膜识别市场70%以上的份额,还通过技术授权在国际上大规模应用于银行ATM取款机。

  这几年,谭铁牛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行政工作,但他从未远离科研一线。白天,作为中科院副院长的他要处理各种纷繁的工作;下班后、周末、假期,就是他做科研的时间。

  回国近20年,谭铁牛愈发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回国后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幸福感。今天中国的发展与我刚回国时已不能同日而语,我很欣慰自己参与了这个过程,做出了一些微薄的贡献。”谭铁牛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