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理点燃信仰的火炬

作者:陈耀辉 刘怀 任爽 来源:吉林日报
2016-05-30 10:43:04
分享

这两天,长春师范大学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布阿西·买买提正在为参加“长春市十佳大学生”颁奖典礼做准备,刚刚过了公示期的她正沉浸在喜悦之中。布阿西·买买提说,是“青马工程”带给她这项难得的荣誉。

2014年5月4日,布阿西·买买提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青年节。这一天,她正式成为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第三期学员。经过“青马工程”的锤炼,她快速成长起来。在校园里,她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在寒暑假中,她成了新疆喀什地区返乡大学生宣讲团的一员。她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己是光荣的“青马”学员,肩负着使命和责任;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能解决社会生活中各种难题。

那是灯塔,指引青年向真理前行;那是磁石,吸引青年向信仰聚集!2012年5月,长师启动了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新尝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短短4年间,随着各项卓有成效、生动活泼的活动密集开展,“青马工程”已经成了长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张象征着“杰出”的文化名片,一颗点燃青年学生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热情的火种!

从一门课程到一项工程

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层次性,一些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为了修得学分,优秀率很低。因此导致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不足,信仰不坚定。面对这种情况,长师党委一班人开始研究,能不能有更好的办法让青年学生自觉去学习马克思主义,自觉去应用马克思主义?

经过研究,长师决定把思想政治课程扩大为“青马工程”,每年从新生中遴选150余名优秀大学生作为“青马”学员,对学员进行为期两年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精英式”培养。

工程一启动,长师党委宣传部部长陈爱梅就多了一项职责——“青马”导师。作为导师,她不仅要帮助学员制定思想成长计划,指导他们撰写读书笔记、完成各项实训活动,还要随时解答他们就热点理论、社会现象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她,学校党委领导和各部门都纷纷行动起来了。学校成立了“青马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总协调办公室,统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党校、团委、关工委、政法学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等9个部门,选配理论修养好、思想素质高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师和正处级以上党务干部任导师,党委书记张兴海亲自挂帅任领导小组组长,从组织上给予保障。

工程创新了理论教育、实验训练、实践砥砺、自我修正、特殊指导、网络交流、行为养成等七个模块的培养体系,每年划拨60万元专项经费,推动“青马工程”落细、落地、落实。

为确保“青马工程”取得良好效果,学校还建立了“全师型”导师制培养方式,要求每名导师肩负起思想导师、理论导师和生活导师的“三重身份”,不仅要指导5至10名学生,还要与其他两位导师组成导师组,定期对学员进行个别指导,实现因材施教。

在这种高站位的推进落实下,思想政治教育从一门课程转化为了一项工程。

从有意义到有意思

今年春季学期伊始,“青马”第五期学员选拔的消息一发出,就得到了2015级同学的广泛响应。尽管要经过推荐、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等多道关槛儿,却依然吸引了众多同学,符合笔试条件的就接近1200名。

“不仅是第五期,每一期纳新都如此火爆。”长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青马工程”总协调办公室主任崔燕介绍说。

“学校将‘青马’学员编成班,专门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我们讲解理论知识、作专题报告、进行理论辅导”,布阿西·买买提说,“以前总觉得思政课最难熬,都是枯燥抽象的理论,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实实在在地在我们身边,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最‘解渴’的学问。”

正如布阿西·买买提所说,形式的创新使工程更具有吸引力。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学自讲、读书简报、“青马杯”演讲比赛、精彩语句串写、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丰富理论学习形式。

工程还创新了“名家讲”、“单独讲”、“自己讲”的“新三讲”理论学习方式,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乏味,青马学员们由被动变主动,理论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实验训练是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在以“‘青马’能为你带来什么”为主题的成长沙龙中,30余名学员聚精会神地听着第三期学员、2013级数学专业学生史晟羽分享学习体会和感悟,并不时提出问题。长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青马工程”理论教育和实验训练模块负责人杨影说:“沙龙主题涉及生活、学习、交友、恋爱等青年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同学们非常感兴趣,期期爆满,有时还有不少站着听的。”截至目前,学校共举办了36期近400场理论实训和113期10000余人次参与的“成长沙龙”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原来是被逼着学、管着学,只为考试过关,现在是愿意学、主动学,但求学有所获。

作为理论教育的必要补充与延伸,长师借助各类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多次组织学员到井冈山、通化靖宇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崔燕说:“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所为、可以有所为、一定有所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青马’培养模式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令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从真学真懂到真信真做

随着“青马工程”的深入实施和新媒体下思想交流方式的转变,长师建起了“青马”专题网站,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官方微博,建立了QQ群、微信群,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多样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传播。

网络交流模块负责人陈爱梅介绍,仅“青马”微信公众平台就设有青马博览、青马学思、青马故事会等近20个栏目,在推送的800余天里发布信息3000余条。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强度的工作,竟是由“青马”学员为主体完成的。

第四期学员、青马宣传平台总负责人柴博雅说:“尽管课余时间全部献给了‘青马’网络平台,但一想到能让‘青马’影响到更多的同学,我就觉得格外值。”

事实上,每年都有一批和柴博雅一样的优秀“青马”学员,参与到长师各机关部门的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着“青马”精神。“从懵懂入门到热情参与,从坚定信仰到付诸行动,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青马’学员不断增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崔燕话语里透着自豪。

罗曼·罗兰说过,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无论在校内、校外,“青马”学员都在用实践证明着信仰的意义。第二期学员边均萍,在四川省北川县义务支教,指导100多名学生做科学实验,准备实验材料、备课,经常要忙到凌晨。第三期学员白春霞是“青马工程”在东站十委社区设立的红领巾之家书法微课堂的负责人,她手把手地教16个贫困学生,从2014年至今,从不间断。2015年,第四期学员温安然联合省内大学生共同组织了“微心愿”活动,帮助前郭县八郎镇北上村小学的120名学生达成了心愿……

工程传播了理论,培养了优秀的学生。学校每学期都评选出“学习标兵”、“读书标兵”、“宣传标兵”、“志愿服务标兵”、“文明行为标兵”等青马标兵,每年还评选优秀青马学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考试优秀率也随之大幅提升。在两期结业的学员中有一大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210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吉林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培养期内全部学员都参与过至少25次或不少于50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青马’不仅对我的人生具有导航作用,还让我看到了另一个精彩的自己。”这是‘青马’第三期学员、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徐晓娟在第四期纳新活动中的宣讲词。在徐晓娟的帮助和指导下,两名同学成功考入“青马工程”,多名同学积极加入了学院青马学会。

“青马学会”是“青马”工程的又一创新之举。崔燕说,“青马工程”启动之初,学校就考虑到了每期150余名的“青马”学员与每届四五千名的新生相比,基数过少。在“培养一批精英,带动一届学生”宗旨指引下,长师不断借助“青马”学员的种子作用,在全校22个学院都成立了青马学会,吸引了4000余名学生加入。

为不断增强“青马工程”的辐射作用,2015年5月,学校党委下发了《关于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四共计划”的意见》,实施青马学员与青年教师共同成长计划、青马学员与任课教师共建纯洁课堂计划、学院“青马学会”与教师支部共建计划、学院青马学会与学校青马工程共进计划。

2015年12月4日,由长师申报的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基地正式通过评审,基地立足于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省级重点学科和“青马工程”为基础,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两个方面,探索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和科学方法,提升全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水平。

5月4日,长师“青马工程”得到了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的高度赞扬:在高校开展“青马工程”是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党的后备力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经过四年的实践,长春师范大学实施的“青马工程”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精英化——精英化带动大众化——大众化”路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既丰富了基层党建方法,也开创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新路,真正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成熟培养模式,星火燎原之势日渐显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