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村故事:一份解不开的“住村结”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5-27 14:15:40
分享

说起来真就是缘分作祟,2015年我有幸成为第二批“访惠聚”工作组的一员入住到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喀拉加勒村。那一年,我熟知了很多未曾谋面的“亲人”。也就是那一年,分分秒秒都在熠熠发光......那一年我流过激动的泪、有过会心的笑、尝过风沙的苦、品了亲情的甜、体味到劳动的艰辛......梦里常回那片净土,村里的苦与甜逗得自己禁不住乐出声笑醒了自己。平日心浮气躁时,翻看村里的照片和小视频,看着、看着莫名心就稳了、气也顺了,这恐怕就是我难以忘怀又解不开的情结——“住村结”。

一年的时光一晃即逝,与第三批工作组交接完毕后,我又回到了原点,继续我日常的工作,可是心里总割舍不下那些远方的兄弟姐妹。每当无意聊起住村的生活,那份儿浓浓的情谊总会让我泪光闪现。真是很想他们,想他们纯的眼神、和暖的笑、质朴的爱和他们的情从不会因为远距而疏忽,恰恰相反因为距离的存在变得异常坚厚。

冥冥中,就注定我和住村有无尽的牵念吧。一个明媚的早晨,上班路上的一个拐角处,一张熟悉的面孔让我情不能自抑地笑出声来,“赛列咩斯孜别”(您好),“赛列咩森别”(您好)米尔别克对答, “嗨已达巴拉森?” (要去哪里啊?)我问,米尔别克,“你们住村的时候经常组织我们学习,我觉的多学点东西很好,就偷偷在电大报考了法律专业的大专班,过来上课的。”“真好,我也是法学毕业的,回头我俩切磋切磋。”我说到,“切什么?”米尔别克呆呆地望着我,我扑哧一下笑出了声,“就是相互学习的意思”。米尔别克是喀拉加勒村的一个小伙子,年长我两岁,我们像兄妹一样一起种地、植树、浇水、灭虫......

说起来,我磕磕巴巴的哈语也多亏了米尔别克的纠正,看见他的那一刻,你不知道我有多开心。知道他在读大专,我就把自己大学期间的教材拿给他,让他补齐基础,他很争气成绩提升很快。

时间的沙漏一点点流失,一天米尔别克找到我,“陈儿,我快要毕业了,学校要求写论文,你要帮帮我。”“可以啊,我们一起努力。”就是这样,我帮小米选题目,我们一起看有关法治的书籍,一起讨论法治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和意义,半个月的实践,小米的论文基本成型了。“小米,你的进步真大。”小米含羞的笑了笑,使劲儿点点了点头。不多几日,小米激动地打来电话,“陈儿,我的论文通过了!”,“恭喜你啊,这是个大喜事儿。”我说,小米抑制不住的大喊着,“谢谢你,陈儿。”

我想这就是我一直割舍不下这份儿情愫的原因所在。这种类似战友情,又不同于战友情;形似朋友情,又有别于朋友情的住村情,把我们紧紧缠绕在一起......

乍暖还寒时,一次收拾房间,拾掇出很多新衣服,连水洗标和吊牌都还在,想起村里的风沙大他们也许用得上,于是我把新羽绒服、厚外套都整理打包,带到了村里去。正巧路上遇见了巴郎北京汗,他的一席话湿润了我的眼眶,他说,“陈儿,我说不好,但是村里有我,县上有你,我们一家子的”。一阵酸楚袭来,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的心在流泪。对的呢,距离没有拉远我们间的亲情,我们还是一家人。虽说那一年渐行渐远,但是情没有走远,谊烙刻心间。

以前的我,井底之蛙一样想事情总会很窄,只能望见碗口大的一块天,住村那一年改变了我,之前我自视甚高,认为城市很有优越感,相反,与村里的人们比起来,我们在悄然不知中流失太多难能可贵的东西,事实上我们所谓拥有的却是那么微不足道。

也许是我对村里有太多的顾念,也许是我对村子的爱在感动自我的同时,也感染了周边的人,一次机缘巧合,我再一次与住村工作结下了缘,现在的我要用实的眼,用心的笔、感恩的情去捕捉和记录下每一刻、每一件住村故事......

希望这份解不开的情结,像穿珠子一样,继续穿下去,穿过你和他,愿这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线可以自此划过每一位住村干部的心,把各族同胞紧紧穿成一条完美的珠帘,团成一圈,再打成一个永不分离的“中国结”。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