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效增收

作者:张力军 曾庆伟 来源:吉林日报
2016-05-25 08:58:26
分享

大安,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是传统农业大市。“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三大任务”,他们的做法是:调结构,转方式。

调什么?

减玉米、增水稻,大力发展蔬菜、西甜瓜、烤烟等经济作物。

怎样调?

龙头带动、政策引导、科技支撑。

昂起龙头兴产业

位于大安市经开区大赉乡林场的裕丰粮贸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旗下的金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水稻种植、机械耕种、精米加工为主。“除了106户合作农户和自己流转的200公顷稻田外,还要收一些其他农民水稻。”理事长李雅繁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已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水稻种植面积2000多公顷。

正是有了裕丰粮贸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减玉米、增水稻这样的调整才得以顺利进行。

市农业局副局长石玉华告诉记者,大安现有稻田20万亩,待西部土地整理新增的40万亩进入正常生产后,将成为水稻的主产区,而龙头企业的发展,为水稻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安广镇先达食品有限公司今年与乐胜乡长安村、古城村的农民合作组织签订了黏玉米种植合同1.2万亩,农民生产需要的种子、肥料、农药等以成本价由公司以订金的形式先行垫付,并对产品实行保底价收购。

据统计,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7家,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可带动农户4万户增收。与此同时,全市合作社发展到1943家,其中种植类的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政策支持求突破

近年来,大安市不断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培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甜黏玉米、大挠子、花生、葵花、杂粮杂豆六条特色产业带和蔬菜、西甜瓜、黄菇娘等优势产业。调结构,他们选择优势产业寻求突破。

太山镇巨宝村大棚黄菇娘发展到925栋,摘下来直接卖给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客商,地头称重给钱,省心省力还赚钱,让黄菇娘风行村内外。村民纷纷自发购买钢材焊骨架扣大棚,今年巨宝村一下增加了300多栋大棚。有300多户种植露天大地黄菇娘,占全村人口的70%,面积达92公顷。

“占地500多平方米的一栋大棚,黄菇娘能卖出1.2万元,相当于好年景种玉米1公顷的收益。”村文书武立辉告诉记者,大棚黄菇娘在收获之后还能再种一季蔬菜,一年两茬作物,第二茬菜出成本,第一茬黄菇娘就是纯收益。

最能说明大安大棚发展势头的莫过于数字:全市发展棚膜产业园区38个,大棚数量达到16650栋,其中今年新增1600栋。

棚膜经济有如此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今年,市里提出每个乡镇都要建设一个30栋大棚的棚膜园区,市财政给予每栋大棚4000元补助。

石玉华说,市里正在招商引资建设黄菇娘的深加工企业,生产系列饮料。如果成功了,全市的黄菇娘产业规模会迅速扩大,农民的收益也会更高。

科技服务有保障

在安广镇永庆村邹德仁屯,响应政府号召的村民邹江、邹雨等人,在往年种玉米的地里建起了4栋大棚,栽上了黄瓜秧。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个大棚里都有那么一条子地里的黄瓜秧就是扎不下根,活不了。镇农业站站长赵希安带着技术员巡回检查判明,是玉米除草剂的药害,及时喷了解药。

为了让种植户掌握技术,大安市通过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棚膜蔬菜生产等项目,培训5万多人次,保证村村有科技示范户、骨干专业农民和种植大户。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户、包园区,让技术接了地气。

除了市农业系统的技术人员实行包保责任制,经常进行巡查,对全市经济作物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外,市里还从白城市聘请张春光、王树江两位技术专家,负责全市的农业科技指导。他们通过下村看、到村讲,进村服务,把农民培训搞得有声有色。他们还随时随地接受农民的咨询,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

永庆村马家窝棚屯周邦杰家对种大棚香瓜不是很明白,以为和浇花差不多,只知道几天一浇水,结果香瓜秧得了病,电话找到了张春光。张春光二话没说,一大早就赶到了周家大棚里。专家就是专家,一眼便知这是由于灌水多、土壤通透性差,瓜秧得了炭疽病。对症施策后,5栋棚室的瓜秧起死回生。

在永庆村村民刘树臣的大棚里,他告诉我们:“农业站技术员一周保证来一趟,有时候我在棚里,他们当面指导;有时候我不在,他们也要进棚查看一下才放心。”同来的安广镇副镇长万长德告戒刘树臣:“别看啥值钱便一窝蜂种啥,自己花点心思盘算,‘调整’好了才能出效益。”

“鱼米之乡”的大安,开启了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模式,全市农业生产正在实现“换挡提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