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相传六百载,重铸金砖新篇章——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正式开馆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5-24 16:03:16
分享
窑火相传六百载,重铸金砖新篇章——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正式开馆

馆内展示实体金砖文物

窑火相传六百载,重铸金砖新篇章——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正式开馆

与会领导为金砖铺墁揭幕

2016年5月18日是第四十个国际博物馆日。在苏州陆慕御窑遗址的上空,古老的御窑依旧喷吐着窑烟,随风袅袅飘散。相城区政府历时两年多打造的全国独家以“御窑金砖”为主题的博物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开馆仪式如期举行。该馆位于阳澄湖西路95号,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宣统年间,馆藏的1439块珍贵文物金砖,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其神秘的面貌。

水火相济 变土为金

御窑金砖因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故称“金砖”。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从朝廷派遣官员到苏州监制金砖。其中,苏州陆慕镇的黄泥最为优质,“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适宜制坯成砖,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所以永乐皇帝赐封陆慕砖窑为“御窑”。烧制一块金砖要经过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等一系列流程,共29道工序,要一年时间,以至民间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根据祖先传下来的规矩,生产金砖全靠手工,每一道工序都是人工操作。

2006年,国务院将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陆慕御窑址又被省政府列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就是在陆慕御窑址的基础上建造起来。“每块金砖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今天首次亮相的共550块,涵盖了各个朝代,以后库存的金砖还将轮流进行更换展示。”博物馆负责人介绍。

野趣园林 活态文物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总设计师刘家琨,是中国当代的著名建筑大师,他主持设计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在博物馆的景观设计上,他摈弃了传统苏式园林“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风格,别开生面地采用了“野趣园林”的设计理念。走进博物馆的大门,信步于绵长的青砖廊桥之上,可见水塘碧波盈盈,芦草交相掩映,恰到好处地还原了古窑村质朴、天然的村野氛围。

不远处的天空中,两根高高矗立的烟囱格外醒目,那就是整座博物馆的核心灵魂——双孔连体御窑。这座古砖窑从清朝晚期开始投入使用,始建年代要更早一些,砖窑拱形门尚保留历年维修的痕迹。时至今日,窑火未断,是国内少有的“活态文物”。

延续历史 重现辉煌

走进主馆的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处由49块金砖铺墁而成的方地,在顶部直射的天光包围下,为序厅平添了几分神圣的殿堂感。金砖在铺墁时有极严格的工艺要求,首先要进行砍磨加工,以使砖面平度和砖体宽度整体一致;再将地面铺上砖砂或纯白灰,弹上铺砖线,试铺后再进一步修正砖块或地面;最后按照试铺结果,将金砖一块块铺好并刮平。为了完整展现这一古老的工艺,馆方特邀故宫砍磨铺设老工匠前来进行古法泼墨铺砖,全程拍摄,意在制作全国首部讲述金砖铺墁工艺的纪录片。

主馆分成“开物”、“成器”、“致用”三个篇章,将御窑金砖的不同历程完整展现出来,层层递进,完美诠释了御窑金砖从苏州阳澄湖畔的地域性物质原料到王朝最高殿堂基石的整个身份转变过程。

“金砖备供库储颁,宫庙需材岂等闲。匠做初成惊国变,可堪流落到人间。”馆内陈列的一方方稳重而厚实的御窑金砖,见证了明、清王朝和中国历史数百年的荣辱和兴衰。

以人而言,造砖的是心力与工艺;以砖而言,成砖的是自然与时间。时至今日,金砖也跟随着历史的脚步与时俱进,被用来书写、雕刻,被我们记忆、使用并赋予了新的意义,金砖的故事仍在谱写,并不断创新与发展。

文化名片 全新起点

“文化繁荣离不开文化遗产的丰富滋养,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文化繁荣的大力支持。”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开馆典礼上,相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查颖冬介绍,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与相城区文化紧密相连,有了博物馆也就留住相城特色文化的根。

苏州相城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现代化新城,展现着生态休闲、自然质朴的阳澄湖风光,也有着“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相城十绝”的文化魅力,拥有着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源和愈加明显的产业优势。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正式开馆,标志着相城区的文博事业正朝着专业化、规范化迈进,它将是非遗文化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更是当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张金名片,是展示相城区文化品位、加强对外宣传交流的“形象大使”。

查颖冬表示,今后,相城区将以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开馆作为新起点,不辜负广大市民的期望,找准定位,充分发挥优势,传承非遗文化。将借鉴各地博物馆管理的先进经验,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征集、展览和研究宣传等工作,让博物馆成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汲取前进力量的精神粮仓,共同推动全区文化发展繁荣。(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