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民互市申报大厅。
5月13日,云南首个边民互市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在河口口岸正式启动。据统计,试点正式启动一周以来,通过新管理系统申报货物5452票,交易量达2136.7吨,交易值3862.5万元,越来越多的边民,尤其建档扶贫户、残疾人和老年人积极申请加入互助组参与互市交易活动。
云南河口县南溪镇的边民邓星参与互市交易三年多了,从南溪河大桥到红河大桥,他参与、见证了这几年河口边民互市交易的变迁。在南溪河大桥时,他交易时间大部分用在完成交易结算后的排队申报。管理模式改革后,他从交易结算完成,到大厅内的指纹申报机按一下指纹确认身份和申报信息,不到20秒的时间就完成了申报。他笑着说道:以前一次交易就耗费大半天,村里参加互市交易的边民不多,现在半个小时就能完成交易,收入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都回来参与互市了。
河口农场的庞松熟知互市交易流程、管理办法和监管要求,是生产队里互市交易的排头兵。她被大家选为互助小组长,平日里她除了完成个人的申报还要帮助互助组的其他边民。同村的梁阿定因为身患残疾,丧失劳动力和收入来源,在互助组长庞松帮助下参与到互市交易中来,增加了收入,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他激动地说: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够参与互市,以前要自己推着车拉着货进出境,并且还要排队去申报,自己完全做不了。
河口口岸作为云南中越交易最大的口岸,这里边民多、互市交易规模大。为实现“依托边民互市,实现精准扶贫”的愿景,海关切实创新边民管理模式,协调边民成立“以队为组、组长牵头、互帮互助”的边民互助小组。
据悉,自去年12月以来,昆明海关在全省范围内选取河口口岸作为首个边民互市管理模式改革试点,边民提前录入指纹等相关信息,将“人到、证到、货到”简化为“人到、货到”,实现边民互市“真边民、真交易、真实惠”,促进了互市管理规范化;以指纹申报和电子信息传输等智能化管理模式,取代以往边民凭借纸质单证申报的传统模式,极大的缩短了通关时间;以电子卡口为依托实现了物流监控智能化,实现了“信息多跑路,边民少跑腿”。(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