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进入“升级版” 大小凉山彝区如何与四川全省同步致富奔康?

作者:吴亚飞 刘若辰 王云 何勤华 来源:川报观察
2016-05-24 09:24:38
分享

美丽的安宁河谷雨水丰沛、气候特色鲜明,素有“川南粮仓”之称;马边磷矿储量居全国第四;国家4A级景区螺髻山、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中国彝族火把节和“毕摩文化”,勾勒出一条风景与人文并茂的旅游线路……

这里是大小凉山,资源丰饶。

然而,大小凉山更为人熟知的,是它另一个称谓——“最穷的地方”。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这里最晚废除奴隶制,虽已“一步跨千年”,但依然落后于其他地区;穷,是个坚硬的数字,这里2010年底仍有81.35万贫困人口,约占全省九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在全国都是最贫困的区域之一。

穷,也激发了扶贫攻坚的最大决心。

2011年,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拉开序幕,省政府通过为期11年、预算资金需求超600亿的《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的总体思路(2010-2020)》和10个专题方案;

2014年,基于对扶贫攻坚形势的清晰把握,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制定“十项扶贫工程”精准治贫;

今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关于将《大小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总体方案(2016-2020年)》纳入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略的建议”成为四川代表团全团建议。

思路清晰、步步推进,如今大小凉山彝区贫困人口已减至35万人,扶贫进入“升级版”。着眼全面小康,这场彝区扶贫攻坚战基本目标明确:确保彝区贫困户增收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2个以上百分点,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巨变:

从“一步跨千年”踏上到全省同步致富奔康

5月22日,正逢周末,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镇烟峰村村民郑布拉机一早打开自己“烟峰新寨农家乐”店门,把从城里购进的食材放入储藏间,打扫卫生,准备迎接游客。

去年的这个时候,郑布拉机开办家庭农家乐,主营民族风味特色菜,“一年来,增收了两万多元。”

在青山怀抱中,这座规模和投入在全省首屈一指的新寨成为村民们的“安乐窝”、彝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新寨内,饮水、供电、道路“三配套”,户型、功能、绿化“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烟峰村村民曲模马石说,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而依托彝家新寨打造的旅游产业,又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经”。烟峰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与郑布拉机一样,在旅游扶贫试点项目的带动下,享受到增收的实惠。

一个传统的村寨的美丽嬗变,折射出大小凉山彝区从“一步跨千年”踏上与全省同步致富奔康的历史新阶段——

“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曾是彝区群众居住出行环境的真实写照。作为我国最晚废除奴隶制的地方,社会发育相对滞后;不少群众住在深山峡谷和高寒地带,地质、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先天环境贫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彝区已改头换貌。在今年4月底,我省发布63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名单,大小凉山彝区的13个区县被全部纳入,占全省美丽新村示范县的20%。

到2018年,这批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将努力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让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广大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样的目标凝聚着大小凉山彝区人民对未来的热切期盼。

施策

“十项扶贫工程”直击“痛点” 阶段性成效显现

2015年底,雷波县渡口乡鹿角湾村90户彝族老乡喜迎乔迁,头一回在整洁漂亮的彝家新寨里过彝族年。“2015年,我们村‘摘帽’29顶,2016年,硬化道路即将贯通全村。”村支书谭培森充满期待。

鹿角湾村是凉山提出集中3年建设彝家新寨的227个极贫村之一,如今的建设成效折射出彝区扶贫思路的变化:要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十二五”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研判彝区脱贫攻坚形势,脱贫精度不断提升——没有彝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彝区扶贫开发已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

“打一场彝区扶贫开发攻坚战!”一份拔除彝区“穷根”的扶贫方案迅即开始制定。

“战鼓声声”——从最初的“六大民生工程行动计划”到“五大民生工程总体方案”,继而专门制定“五大发展工程总体方案”,再到民生改善与发展两大方案合二为一,整整十易其稿,2014年,《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出台。

该《方案》瞄准贫困根源,根本性解决彝区民生和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从强化彝家新寨建设、乡村道路畅通、农田水利建设、教育扶贫提升、职业技术培训、特色产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产业发展服务、卫生健康改善和现代文明普及等十个方面出发,既聚焦最突出短板,又找准长远发展实招,彝区扶贫新一轮攻坚战正式打响。

其背后,是扶贫思路从“先易后难”向“先难后易”、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的转变,要先啃“硬骨头”,要先拔“最穷根”。截至2015年底,实施57个大项106 个小项建设任务,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93.2亿元。

升级

叠加精准致贫良方 筑起立体化扶贫堡垒

不断深化的治贫药方,正是纵深推进大小凉山彝区脱贫工作的精准发力。不断叠加的政策,为大小凉山彝族筑起立体化扶贫的堡垒——

在“十项扶贫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去年,四川再推彝区建设升级版。

2015年,四川出台《关于支持大小凉山彝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意见》,从加大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加快教育发展、加大国土政策支持、加强禁毒防艾工作、建立对口帮扶机制等7个方面,制定17条具体支持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大小凉山彝区的造血功能。

这是集结各方力量的强力攻坚。在财政支持方面,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用于1930个贫困村,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马铃薯、苦荞等基地建设及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就业。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交通为重点,农村公路将比照藏区标准安排补助;在加快教育发展方面,2016年春季学期起,支持凉山州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发展15年免费教育,大小凉山2586个行政村每村选聘2名学前教育辅导员,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如今,在马边彝族自治县荞坝乡会步村的彝家新寨里,张万年每天都要在自家房前的“微田园”里锄地拔草,因悉心照料,园中玉米、白菜等农作物长势良好。马边在彝家新寨建设中,大力打造前庭后院瓜果满园、溪沟流淌的“微田园”风光。

新居中透出幸福新生。 “以前,房前屋后堆满了杂物,又脏又乱。有了微田园以后,不仅环境变好了,还可以随时吃上新鲜蔬菜。”马边的微田园中瓜果飘香。目前,乐山的彝家新寨微田园建设已建成1.2万余户。

乐山团市委工农青年部部长周贤松介绍,“微田园”让彝区群众在住上好房子的基础上,养成好风气好习惯,让文化扶贫与物质扶贫并举。

彝区群众要奔向“好日子”,产业造血正在朝着精细化、生态化发展。今年,凉山州全面推进“1+X”生态产业三年扶贫攻坚战,旨在通过发展以核桃产业为主多种特色经济作物并存的产业,打通彝区扶贫致富的命脉。

扶贫不仅要精准发力,更需要通过政策叠加,让脱贫攻坚效用倍增。全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在2014年同期启动,凉山普格、布拖9县72个村入选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这些村如何将旅游资源与扶贫需求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旅游富民,正成为大凉山地区不断探索中的新课题。

如今,在著名景区泸沽湖,摩梭人出了一条民族文化和旅游经济相互融合的路子。盘活富集资源斩断“穷根”,大小凉山彝区群众有行动、有期盼、有信心。

本文编辑:董晓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