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如何让这所高中名校突破“高原期”现象?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5-11 11:39:31
分享

课改,如何让这所高中名校突破“高原期”现象?

对佳木斯一中而言,走上课改之路,是改良,而不是革命。

佳木斯一中是黑龙江省的一所老牌名校,迄今已有90年的办学历史,位列全省首批重点中学、首批示范性高中。在学校的荣誉册上,仅国家级荣誉就有34项。

有这样两个细节,可以说明佳木斯一中的“江湖地位”。

在东北三省,12所有影响力的学校组成了一个科研协作体,佳木斯一中是成员之一。而在学校所处的龙东地区,省示范性高中经常召开年会,有70多所中学参加,佳木斯一中是众望所归的“龙头老大”。

可即便如此,佳木斯一中校长崔忠杰似乎仍不满足,几年前一上任,就把课堂教学改革当成头等大事。

“我们不是穷则思变,而是发展到了高原期。”崔忠杰居安思危,有了一个清醒的判断,“学生可用的时间就那么多,教师能用的方法也到了极限,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

名校做课改,面临着更大的机会成本选择,也意味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比革命更需要勇气。

一、“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说课改不好的,往往是没有真搞课改的。凡是踏实做课改的,没有说不好的。”

课改,如何让这所高中名校突破“高原期”现象?

胡国君老师在课堂上

佳木斯一中的课改,最初是从“一块小黑板”起步的。

5年前,崔忠杰是副校长,分管高三年级。一进入高三,多半时间都是复习课,如果一味“满堂灌”、搞“题海战术”,学生很快就疲沓了。

“与其这样,不如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崔忠杰跟教师们商量。

数学教师胡国君成了全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上台展示。为了方便学生展示,每个小组发一块小黑板,写下讨论的结果,再拿着小黑板,到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讲解。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节课相当稚嫩,没什么章法。”胡国君说。那节示范课,崔忠杰带着各科教师都去观摩。让胡国君沮丧的是,因为没掌控好时间,才展示了3个小组,下课铃就响了。

但在崔忠杰眼里,这却是一节“失败的好课”。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一向沉闷的课堂顿时变得热闹、活泼起来,这让他很欣喜。下了课,崔忠杰与教师们一起研讨,这节课有哪些优点值得肯定,问题又出在哪里。

就这样,因为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大不一样,那一年高考,学校打了一场漂亮仗。

“可能最初的想法有点功利,但坚持做下去,我们逐渐发现,这样做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还有更多的功能。”崔忠杰说。

尝到了甜头,学校就从下一届高一新生开始,明确提出了课改要求。但问题也接踵而来,高三复习课与高一新授课完全不同,按一种模式做课改显然行不通。

“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模式。”如今的教学副校长余宏深有感触地说,“然后又明白了,不同的学科也要有不同的模式。再后来发觉,只改课堂教学模式还不行。”

因为这样的发现,学校在课改中不是草率地“一刀切”,而是采取了“先示范,再规范”的稳步推进策略。学校先选出一批课改实验教师,经过不断地试讲、研讨、打磨,形成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改教学模式,他们称之为“打样课”,然后在全校上示范课,作为规范的课堂教学要求进行推广。

尽管如此,作为校长,崔忠杰时时感受到课改推进的举步维艰。

一开始,听说学校搞课改,不少家长抱怨:“教师不讲,光让学生讲,纯属瞎胡闹!”虽然是抱怨,崔忠杰也从中看到了课改的问题,一些教师肤浅地认为,教师不讲就是课改。

面对质疑与不理解,崔忠杰很笃定:“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说课改不好的,往往是没有真搞课改的。凡是踏实做课改的,没有说不好的。”

对佳木斯一中的教师们来说,他们也是在怀疑和自我拷问中,逐渐认识了课改、走进了课改。

“突然不让教师多讲,感觉自己的强项一下子没了。”教师张树德说。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有点“找不着北”:怎样分组才有效?应该让什么样的学生上台展示?哪些问题适合于学生自主解决……他感觉自己又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一点一点地学习。

在艰难的小步前行中,教师们经历着从理念到实践的成长,从接受课改到悦纳自己。

“语文学科的课改模式,我们修改了不下10次。”语文教研组长孙秀萍说。对于课改,她曾经冷眼旁观,毕竟对语文教师来说,从讲到不讲,尤其艰难。

但现在的孙秀萍越来越游刃有余,不断有一些奇思妙想。她在年级里开展“汉字英雄”、“汉学争霸”活动,生动有趣的学科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她甚至畅想拿出一个学期不上语文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徜徉书海……

“这些都是过去不敢想象的,但现在,只要是学生需要的,我都会去尝试。我很享受这样的感觉。”孙秀萍说。

二“我们既要把华罗庚这样智慧超群的学生评出来,也要把马云这样特长突出的学生也评出来。”

课改,如何让这所高中名校突破“高原期”现象?

学生们参加爱家乡绿色行动

“某某同学,你真棒,给你加3分。”

这是当下课堂常见的一幕。但许多时候,如果深入追踪就会发现,这样的加分由于没有及时记录,也不累积评比,往往是教师随口一说而已。

如此“狼来了”式的评价,挫伤了学生的热情,也损害了教学的效果。

可是,记者惊喜地发现,这个多年来困扰课改的“瓶颈”,在佳木斯一中得到了有效突破。

早在2007年,佳木斯一中就引进了一套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的软件系统。有了这套软件系统,学生每节课上的学习表现小组合作探究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等都被准确地记录下来。同时,学生一天的出勤、卫生等各方面的操行,也有专人记录。一周结束后,学生上述表现会有专人录入综合性评价系统。

这样做,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过程性表现,便有了准确的数据记录。

“有了这样的数据系统,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就更加完整和科学。”学校学工处主任张泽告诉记者。

过去,家长来找教师询问孩子的在校表现,教师的习惯做法是,先翻看成绩簿,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分析该学生存在哪些不足。实际上,这样“逆向推导”式、含混的分析很可能是主观臆断,并无事实根据。

但现在,通过综合性评价系统的详细记录,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家长会时,班主任只需要把学生一段时间的综合性评价数据摆在家长面前,学生的优点、缺点及应关注的问题,也就一目了然。

“到了学期末,我们不再投票评‘三好学生’,而是根据综合性评价结果,评选出学校的综合发展之星。”校长助理朱可苏笑道。显然,这样的评价方式,因为兼顾了过程与结果,也更加公平合理。

要将学生每天的表现详细记录并输入电脑,是一个很庞大的工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很简单,这项工作我们完全可以交给学生来做。”朱可苏说。

与这项工作紧密相关的一项改革就是,佳木斯一中为了实现课改与综合性评价的对接,大胆地改革了学校的班级管理系统。

走进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会在教室墙壁上看到一张班级组织结构图,与一般的班级管理模式不同,佳木斯一中在班委、学委、团委之外,每个班级还设有一个监督评价部。

“以我们班为例,班级里有三个管理系统:一是班长带领下的班级日常管理团队,负责班级的考勤、卫生、纪律等常规管理;二是学习委员带领下的课堂学习团队;三是发挥监督职能,将学生的常规表现和学习表现录入综合评价系统的监督评价部。”高二(4)班班主任周静向记者解释说。

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科任教师、班委、课代表、学科小组长都会根据各自的职责权限,对学生一天中的相应表现作出评价,这些评价数据都汇总到监督评价部,一周结束后由他们录入电脑。

监督评价部的学生由每周的值周生轮流担任,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

几年前毕业的学生李洪志是一位电脑爱好者,高中期间一直协助学工处教师参与综合性评价系统的管理。高中毕业后,李洪志考入浙江大学,凭借计算机专长,负责大学校园网的管理和维护。因为这样的工作经历,他撰写的两篇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论文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看中,并为他提供奖学金,邀请他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并担任助教。如今,即将毕业的他已经与微软公司总部达成工作意向。

更重要的是,综合性评价数据也成为学生准确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的参照系。为了让学生们重视综合性评价,教师们想了许多好办法。

“我们根据各小组的名次给予不同奖励点数,然后实行小组晋级制,累积到一定的点数就可晋一级,等级以植物命名,来自学生们喜欢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周静笑道。

除了晋级以外,学生们可以用得到的奖励换取一定的权利,比如,免一次作业,参加一次体育活动,有权自由选择座位,等等。这样新奇、有趣的奖励方式,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这样的评价系统,让我们年轻教师也深感受益。”高二年级教师宋仁峰说,“学生们都很在意自己的表现,很少再有迟到、上课睡觉、说闲话这些现象,课堂管理变得轻松多了。”

同时,这也启发了教师们,在师生交往中,怎样给予学生更加全面、细致的关注。“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总是很担心,自己是否对学生了解得还不够,是不是忽略了他的优点,我的评价会不会对学生有不好的影响。”宋仁峰说。

教师们这些反应,校长崔忠杰看在眼里,格外欣慰:“我希望,教师们能用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去认识学生,我们既要把华罗庚这样智慧超群的学生评出来,也要把马云这样特长突出的学生也评出来。”

三“课改也好,德育活动也罢,目的都应是为了立德树人,让学习的过程有吸引力,整合各种力量,变成学生成长的动力。”

课改,如何让这所高中名校突破“高原期”现象?

军事训练课程汇报

这学期的开学典礼上,高一学生得到了一个让他们又惊又喜的消息:学校将改变选修课模式,除教师之外,家长、社会人士和学生都可以报名开设选修课。

“学生也能开选修课?学校的想法也太疯狂了吧!”高一(24)班学生薛瀚霖很是兴奋。从小就酷爱玩魔方的他赶紧报了名,申请开设一门《魔方速拧与魔方文化》选修课。

改革传统的选修课模式,拓宽选修课的课程资源,让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都参与进来,是崔忠杰的一个大胆想法。

对于校长的这个想法,高一年级主任胡国君一直很担心,万一遭遇冷场怎么办?没想到消息一发出去,各方反应十分热烈,几十门课程申请很快报了上来。经过学生选报和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28门选修课,其中一半来自家长和社会人士,还有4门课是学生开设的,这让胡国君最感意外。

薛瀚霖的魔方课也入围了,选修人数居然爆满,因教室容量有限,最终只招收了73人。这让薛瀚霖很受鼓舞,为了上好第一节课,他用一个周末的时间精心准备。80分钟的一节课讲下来,他既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又感到从未有过的劳累。

学校这一创新之举,让高一(26)班学生于佳林圆了从小以来的教师梦,他开设的选修课是《濒危物种》。“虽然准备了100多页的PPT,可距下课还有半小时,我就讲完了。”这可咋办?他急中生智,开始提问刚讲过的内容。“没想到真有人答上来了,有的还认真做了笔记。”

“学生的表现超乎想象,我们特地派了教师给他们做助教,结果教师站在旁边也听入迷了。”胡国君说,“校长总说,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过去我们总不敢放手,现在看来,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在校长崔忠杰看来,课改的影响,不仅要作用于课堂教学生态,而且要影响师生交往方式和学校的教育文化。学校的一切活动、一切空间,都要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

佳木斯一中在校学生有5000多人,是一所典型的“超级中学”。可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每个年级只有两位教师负责常规管理。尽管如此,学校各项常规工作却秩序井然,看不到丝毫忙乱。

“学校的常规工作,都是交给我们学生自己来管理的。”高二(11)班学生吴美仪是学校自管会主任,她告诉记者,自管会权力很大,全校的卫生、纪律、两操、考勤等,都由他们负责管理。学校常规管理原本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这件事交给学生们自己来做,又有了不一样的效果。

“发现了问题,我们不能只是扣分或批评,要与对方沟通,避免矛盾冲突。”吴美仪说。因为彼此都是学生,这样的沟通融洽了许多。为了改变常规管理在学生心里的刻板印象,自管会想了许多办法,推出了班级晋级制,每周评比出的优胜班级可以晋级,晋级方式也很好玩。“去年的晋级方式是住房系列,从小草房一直升级到大别墅。今年是交通工具系列。”吴美仪笑着向记者介绍。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就是学校的主人,许多天马行空的创意也被充分激发出来。

这不,学校体育组刚创编了一套韵律操,他们希望学生们能尽快学会,积极参加课间体育锻炼。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意图呢?作为学校社团部部长兼信息部部长,高二(29)班学生李佳农责无旁贷地接受了这项任务:他组建了一个策划团队,找来10位同学做模特跳韵律操,花了两天时间拍摄素材,为了有更好的拍摄角度,他甚至自费买了无人机进行空中航拍。然后,他和伙伴们在电脑前用了两天时间,完成了剪辑和后期制作。

“一直忙到凌晨3点才剪好。”李佳农自豪地说。他们把这段5分多钟的视频传到优酷网上,短短几天时间,点击量达到了3万多,许多已毕业的学生看后也纷纷点赞。

在这个校园里,从课堂到课外,从教学到德育,让学生自主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学校教师们用智慧的创造,使每一项活动都充满了吸引力,散发出育人的魅力。

正如崔忠杰所言:“课改也好,德育也罢,目的都应该是为了立德树人,让学习的过程有吸引力,整合各种力量,变成学生成长的动力。”(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