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85岁啦,争取活到105!”才踏进老人房门,就听见开心幸福的欢声笑语。在亲妹妹家寄养了近半年的老人斯会仙依然保持着开朗的心情,上蒜段七村委会创造的家庭寄养模式,让这个无依无靠、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与亲人共度晚年,重拾家庭温暖。
六街干海村人斯会仙年青时嫁到上蒜段七村,早年与丈夫离异,膝下无子,常年一人独居。去年7月的一天早上,斯会仙在自己家中从床上摔下来,邻居发现后,村委会的人赶到,及时把她送到最近的医院,经诊断伤到了骨盆,但因老人年纪太大无法做手术。这次重伤导致平常精神抖擞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一直卧床不起。“老人不能没人管,原来她就不愿意到敬老院,现在这样了,敬老院也没能力收啦。”段七村委会张罗着赶紧通知她远在六街的亲妹妹来照看她。妹妹斯翠珍家在六街干海的大山上,虽然赶来尽心尽力地照顾了十多天,但一大家子的家务事、农活也要自己操,时间一长家里人和自己都觉得不方便。段七村委的村官们看在心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呢,老人每个月的各种“保”、补助仅有500多元,平时老人自己过还算凑合,但现在这种情况显得捉襟见肘。于是,段七村三委会上,集体通过由村集体每月资助老人500元,村委会主动找到老人的妹妹劝导,安排车子送老人住到妹妹家继续调养,和自己的亲人团聚,平时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也可以轮流照顾老人,除国家补助外,段七村将每月增补的500元一分不少地送到妹妹家。经过村委会牵线搭桥,妹妹家里都是通情达理之人,又是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亲姐姐,斯翠珍一家人欢欢喜喜地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中。
这一天,正在吃饭的斯会仙看到段七村委会主任童翠波又来看她,高兴得像个小孩,她说,童翠波和村委会的村官们对她很好,自己没有儿女,他们就像自己的子女每个月给她送钱来,还带来米、油、肉和新鲜的水果,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真是好,我们老人么有福气啦!年青能干的童翠波介绍,村里每年都对老弱群体、贫困妇女、重病村民进行慰问和帮扶,无偿地帮助弱势群体修房盖屋、接电通水,对重点需要关爱的群体还定期派人排查家中水电的安全隐患,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解决老百姓的难题和问题。
这一天,也是斯会仙每天重复的普通生活的一天。她的妹妹斯翠珍为她端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大山上的新鲜家常菜让老人吃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妹妹的儿媳为老人送来暖水瓶,亲手为坐在床上的老人擦去嘴边的油渍,妹妹的儿子在一旁忙着生火烧水,一看就是勤劳善良的一家人。妹妹的儿媳是从大理冰川嫁到干海的,在这大山上生活了14年,她说,农村人不怕苦不怕累,增加一个老人也没什么,一家人多热闹。全家三个大人,每天轮流给老人洗脚,两三天就帮老人换洗衣服,被单也是两三天就拿出去晒一下。老人早上喜欢吃藕粉,正餐喜欢吃爆炒蔬菜,在家里住着很安心。有时候我们到街上赶集,时常带些她喜欢吃的水果杂糖之类的小零食。
住在旁边的亲戚冯桂仙常到家中坐客,她农闲时还会抬肉来给斯翠珍家吃,她说,现在生活好过啦,妹妹家对老人太好啦,每天端屎倒尿,摔着的身体也慢慢恢复了,服伺呢好呀!
下山的路上,上蒜镇副镇长张宏边走边说,全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养老问题日渐受到人们关注。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进行实践和探索。段七村这种家庭寄养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让老人重拾家庭温暖,同时也体现出国家关爱,值得全社会关注。(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