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平潭4月15日电(黄丹妮蒋巍念)2010年以前,平潭还只是个“非舟楫不能往来”的偏远海岛。从福州到平潭,必须通过轮渡在海面漂上个把小时,而如今,通过海峡大桥,驱车只要90分钟。
这些年,海内外媒体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注视着这块土地。此前,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青松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改革开放30年,前10年看深圳,中间10年看浦东,后10年看天津滨海新区,下一个10年看哪里?——看海西,看平潭。”
近日,人民网记者深入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采访入驻片区的企业,透过他们的讲述,呈现平潭是如何借助“综合实验区自贸区”双区叠加战略蓬勃成长为投资热土的。
曾经的“四等”海岛
蔡峰是土生土长的平潭人,1992年大学毕业到中国银行平潭支行工作时,就是乘轮渡回的家乡。“原来这里只是一座偏僻的小岛,是个贫困的小县城,谁会想到现在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蔡峰说的没错,因为交通不便,过去的平潭人曾以“四等公民”的身份自嘲。这“四等”是指等车、等船、等风、等雨。
“20年前,平潭基本都是一些个体养殖户,银行业务量很小,发展到2002年的时候,企业总存款量也只有两三亿元。现在不一样了,存款量翻了好几十番,服务企业总数达到3000多户。”老蔡说,发生最大变化的,还是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及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后的这段时间内。这期间,他名片上的单位名也从“中国银行平潭支行”更名为“中国银行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支行”。
“‘双区’叠加的政策红利,给平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今,作为中国银行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支行副行长的蔡峰告诉记者,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成立一周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入驻的企业越来越多,国家给予的财政项目资金也不断增多。作为率先入驻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中国银行站在了新的发展制高点上。
“投资平潭是正确的决策”
和老蔡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中福海峡(平潭)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平山。作为第一家入驻平潭的上市公司,老刘清楚记得2011年公司迁址平潭的场景。“当时的平潭缺水缺电,风沙很大。五年后,这里却鸟语花香、交通便捷。这个变化是无法想象的,但这也让我们更加肯定了当时到平潭投资的决策是正确的。”
来到平潭的刘平山惊喜地看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之下,平潭变成一块企业投资热土。越来越多的大企业纷纷入驻平潭,越来越多的个体到这里寻梦、追梦。“我在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片区看到,很多台湾年轻人背着背包就到平潭来了,他们带着各种专业知识和梦想在这里创业,在他们眼中,平潭就是他们圆梦最好的地方。”
在这片热土上,老刘和他的团队做了很多“梦”,也当了许多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参与平潭第一个城市公园的建设;建立平潭第一家中台合资的混凝土公司;参与了平潭第一批BOT项目的建设,建设了两个污水处理厂;设立了平潭第一家口腔医院。
作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片区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获利者,中福海峡(平潭)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成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这一年来最大的不同是,所有金融机构能根据自贸区的优惠政策,为企业量身定做一些金融服务。企业则可以根据政策,结合业务发展需要,制定自己的发展框架。并这个发展框架中,极大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率,融资过程变得非常顺畅。”
“平潭还有很多梦可做”
作为综合实验区中的自贸区,同时又是全国面积最大、政策最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平潭是新时期大陆政策最优、体制最特的一个区域。此外,国家对平潭的定位“不仅是闽台合作的窗口,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推动两岸共同家园建设过程中,国家给予平潭全方位的金融创新政策。
蔡峰看到了其中蕴藏的机会。中国银行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支行与当地政府成立规模达14亿元人民币的“中银-平潭发展基金”,这是自贸区平潭区内首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出了平潭投融资改革的重要一步;联合海外多家分支机构为自贸区内企业提供海外融资、意愿结汇、跨境双向资金池等创新金融服务;率先与台北中行、台湾彰化银行福州分行建立同业资金往来关系,开辟平潭自贸区两岸金融往来的先河;推出全省首家以“两岸共同家园”为主题的借记卡,满足两岸同胞个人往来资金结算需求……
张建成说,平潭还有很多梦可以做。“未来我们还将在医疗和旅游上做更多的探索,整合台湾优秀高端资源带入平潭。在金融创新上,我们是第一家与中行做境外融资的企业。因为企业直接到国外融资,对方对你的信用不太了解,中行能将我们的信用、经营情况相对接,融资更为便捷,这也是我们在金融创新上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片区发展作出的探索。”
刘平山说,未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建成通车后,从福州到平潭可能只要半个小时,从机场到平潭只要15分钟。“就像五年前我们想象不到如今平潭的发展成就一样,未来的平潭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