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观摩看脱贫门道:“高一格”的全面小康从何而来

来源:多彩贵州网
2016-04-08 09:50:54
分享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赵曌)2015年,实现535户贫困户和1375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十二五”期间登记在册贫困人口11074人全部脱贫。

2015年,1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33万贫困人口全部越过现行国家扶贫标准,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十二五”期间,如期实现全县5个贫困乡镇84个贫困村“减贫摘帽”和17154户35646人脱贫目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22元,与贵阳市一道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这是贵阳市乌当区、开阳县、息烽县晒出来的脱贫“成绩单”。

项目观摩看脱贫门道:“高一格”的全面小康从何而来

2016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第一观摩组走进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4月7日,2016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启动,第一观摩组走进贵阳市乌当区、开阳县、息烽县。“十三五”开局之年的首次观摩,主题聚焦精准扶贫,作为“火车头”的贵阳市,成绩尤其令人期待。

项目观摩看“热闹”,成绩单上,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一派风生水起;成绩背后自然更看“门道”,贵阳市“高一格推进大扶贫战略”的作战图上,“脱贫标准水平要高一格、社会保障水平要高一格、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一格、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要高一格、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高一格”的实践让“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有迹可循。

项目观摩看脱贫门道:“高一格”的全面小康从何而来

观摩组一行在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场观摩

产业园区“名优化” 才能让造血功能“高一格”

在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产品展示中心,一盒包装精美、价值不菲的铁皮石斛,引起了观摩组一行的“围观”。就是在这个园区里,越来越多像铁皮石斛一样的“土特产”,完成了向“名优特产”的升值。

2002年,位于乌当区的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科技部、农业部等国家六部委批准建设,成为第二批15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并于2009年接受国家科技部现场核查和验收,2012年通过国家中期评估,在全国38个已批复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位列优良。如今,这个规划面积15.5万亩的园区,已经集成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现代设施等,具备生产、科研、科普、培训、试验示范等功能,形成特色蔬菜、精品水果、花卉苗木、特色养殖、健康食药、生态茶园等六大主导产业。

“规划起点高,建设标准高,带动效益自然就好。”龙里县副县长朱鸿由衷赞叹,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路子,在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上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项目观摩看脱贫门道:“高一格”的全面小康从何而来

开阳县城关镇温泉村湖羊现代高效扶贫园区的标准化圈舍内,技术人员正在查看湖羊

同样是强调“一流”,开阳县城关镇温泉村湖羊现代高效扶贫园区引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修建圈舍、统一饲草饲料、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凭借湖羊养殖,“养”出了“贵州(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市级扶贫龙头企业”等一大批“名优”名片。

2015年,园区销售种羊4000余只、商品羊5000余只,实现销售收入1350万元,利润270万元。园区在2015年4月支付了48万元的固定分红资金,涉及农户240户,其中包括149户贫困户;合作社每年出资220余万元向当地村民收购饲草饲料,与原来相比,农户在种植一项上户均增收3000余元;与此同时,园区吸纳当地村民务工就业,仅这一项,当地贫困农户户均增收便达到15000元以上。

项目观摩看脱贫门道:“高一格”的全面小康从何而来

观摩组一行在开阳县南江乡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安置点了解生态移民工程情况

易地搬迁“搬得出” 更要让农民“稳得住”

“土地都流转了吗?”

“住进新房子花了多少钱?”

“现在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什么?”

……

来到开阳县南江乡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安置点,老百姓的“钱袋子”成了观摩组一行最关切的问题。

“土地入股给了合作社,做富硒茶。”村民曹仲章乐呵呵地回答着大家的问题,“拿工资还有分红,反正日子是越过越好。”

项目观摩看脱贫门道:“高一格”的全面小康从何而来

观摩组一行同搬迁农户亲切交流

刚刚搬进新家的曹仲章,是开阳县自2012年以来完成易地搬迁扶贫的9009人中的一员。几年来,全县共实施安置点9个,涉及6个乡镇,其中曹仲章所在的南江乡,新建的196套安置住房已经完工,将在今年5月中旬全部完成搬迁入住。

红花绿叶点缀着满街的白墙青瓦,环境优美的安置小区内,搬迁农户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百姓的居住环境提升后,接下来的关键在于产业配套,必须考虑百姓的就业门路问题。”很快,开阳县的做法便打消了剑河县县长肖金城的疑虑。

为实现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南江乡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安置点科学选点定位,与贵开城际铁路南江火车站、南江大峡谷旅游景区、南江中心学校相互补充,既有效改善了搬迁农户在出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条件,有提升了搬迁农户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空间。

开阳县县委书记马磊介绍,自项目实施以来,全县通过搬迁解决了搬迁农户就业创业2866人,其中贫困人口1162人,搬迁后较搬迁前人均收入平均增长了大约3300元。

项目观摩看脱贫门道:“高一格”的全面小康从何而来

在禾丰乡马头村水头寨,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多元化” 让“乡愁”成为增收“金钵钵”

石磨、水碾、竹编、蜡染……走进禾丰乡马头村水头寨,这些带着浓浓“乡愁”的布依元素变纷至沓来。停车场内停放着不少自驾前来的私家车,随着春夏旅游旺季的到来,寨子里开始热闹起来。这里,也是全省乡村旅游扶贫的示范点。

早在2013年,水头寨便成功承办了贵阳市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1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烈酒大奖赛——硒乡开阳·中华情”活动由在这里举办。“高大上”的活动背后,水头寨示范点迅速实现提档升级,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日渐完善。

项目观摩看脱贫门道:“高一格”的全面小康从何而来

观摩组一行观摩禾丰乡马头村水头寨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如今,水头寨度假村已经开设农家乐、客栈、作坊20余户,旅游产品已经由单一的“农家乐”发展为多元化综合型旅游,先后拓展了瓜果采摘、开心农场、野战游戏、绿道骑行、文化体验、农事活动、水上游乐、主题客栈旅游项目,以“回归田园”的方式赢得了广大游客青睐。

统计数据显示,在水头寨,旅游带动直接或间接就业人员500余人,人均收入达1.5万元。“公司农户”的水头寨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旅游扶贫的“开阳模式”。

项目观摩看脱贫门道:“高一格”的全面小康从何而来

在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村,各式传统农具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带着“乡愁”味道的乡村旅游,正在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钵钵”

无独有偶。在息烽县小寨坝镇的红岩村,通过旅游带动,建起了各具特色的农家乐15家、乡村客栈60家,可满足近600人同时入住,每天可接待游客1200人,初步形成了集农业观光、旅游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

2015年,红岩村葡萄(扶贫)示范园区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曾经的一类贫困村被评为贵阳市“十大文明生态村”和贵州省34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完成了全村152户471人的脱贫任务,实现了“减贫摘帽”。

在贵定县副县长董永松看来,开阳和息烽结合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农耕文化资源,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地来打造乡村旅游,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沿河要结合自身优势来抓精准扶贫,很重要的一条路就是充分用好乌江流域资源开发旅游,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沿河县县委书记任廷浬有感而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