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歌”唱响世界 “大美”风行天下 代表委员谈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塑造
顾久委员:让民族特色文化“活在当下”
“多层面关心”和“多形态传承”,全国政协委员、省文联主席顾久,用这两个“多”来总结“十二五”期间,贵州多元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盛况。
在顾久看来,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政领导的关注、学者专家的努力和广大贵州民众的协同。同时,多彩贵州民族文化也呈现出多形态传承,“比如阳明文化、三线文化、长征文化等,既有贵州地方的地域符号特点,又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提炼和传承。”顾久说。
在谈及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关系时,顾久建议,应该像保存动、植物“基因库”一样,将我们能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原生态文化内容,用文字、图片、录像等方式忠实纪录、精心保存下来。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创新发展更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有效的传承,我们要珍视贵州的民族文化,同时创新贵州的民族文化,实现在创新中传承和传播。”顾久说。
同时,顾久指出,贵州的人文精神还需要进一步精炼和宣传。传统优秀文化和民间文化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提炼和传承,使其“活在当下”。“我们要在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中,推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山地文化、传统文化相互链接、融合,走出贵州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之路,进一步树立起贵州人的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发展自信。”顾久说。
姜刚杰委员:把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软实力”
全国政协委员姜刚杰说,近年来,贵州文化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特质已得到广泛认同,全省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为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他看来,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贵州要延续和借鉴“十二五”经验,持续不断打造精神高地,多出文艺精品,构建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改革和创新的理念,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做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其中,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姜刚杰关注的重点。“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贵州的优势,也是贵州的根和魂。”姜刚杰认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把贵州省拥有的民族文化、山地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做“强”红色文化、做“亮”民族文化、做“优”山地文化、做“厚”传统文化,做“实”阳明文化,做“活”“三线”文化,让各种文化美美与共。
“同时要积极支持并引导贵州优秀文化品牌、文化机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多彩贵州,实现互利双赢。”姜刚杰说。
王菁代表:民族工艺创新呼唤工匠精神
“民族民间文化是贵州的宝贝,像我们的民族特色服饰、手工刺绣、土布纺织、蜡染等就特别受省外乃至国外的客人欢迎。”全国人大代表、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菁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绣娘们的精美作品。
身兼全国人大代表、民族企业家、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多重身份,发掘、保护、传承、创新民族手工艺,一直是王菁履职路上的大事儿。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工匠精神”四个字,王菁深受鼓舞。“民族手工艺与工匠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她看来,“工匠精神”意味着一种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理念,只有把这种精神融入民族手工艺产品设计、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质的突破。
“民族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的核心是人,想把民族手工艺做大,如果没有高技能的操作工和技术工,美好的愿景就落不到实处。”王菁说,是否拥有一支有基础扎实、水平高超的人才队伍,决定了民族手工艺的创新和发展能否最终实现。
“工匠精神”离不开厚植的土壤。“老祖宗的手艺要传下去,没有人不行,单靠个体也很难支撑。”因此,王菁建议,要在加强政策支持与知识产权保护、培养工艺人才等方面对民间工艺企业予以引导、扶持和推动。“同时,要加强民间手工艺权益保障和传承人的保护,让他们能够专注于制作本身,把产品做到极致。”
欧阳黔森代表:用更多文艺精品展示多彩贵州
“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签和根本。而就贵州而言,神奇、多元的文化更能够彰显多彩贵州的风格与气派。”全国人大代表欧阳黔森说。在他看来,“贵州有很多独特的重大题材,既能展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还能展示贵州人民的自强自信。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必须立足本土,深入挖掘贵州创作资源,通过精品力作提升多彩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欧阳黔森一直致力于贵州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他来说,讲好贵州故事,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展现贵州气派、贵州风格,已成为了一门必修课。
肩负“文化人”的使命,欧阳黔森一直为贵州文化鼓与呼。从《奢香夫人》到《二十四道拐》,近年来,由他领衔主创的多部讲述民族文化、革命历史、现实生活等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说,“贵州已吹响了文化强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角,作为一名文化战士,我们应该深入基层,生产更多富有贵州特色,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能体现贵州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精品力作,让文艺创作旺起来。”
“还有很多贵州题材有待挖掘,由于我们只是低层次地开发和使用,没有形成贵州文化巨大的影响力。”欧阳黔森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对贵州本土特色文化作品的扶持,特别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和金融扶持力度,创作更多经典的贵州文化作品,凝聚发展正能量。
姚晓英代表:全民阅读乡村不能缺位
“继2014年、2015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第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凸显出国家对公众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说。
早在2005年,姚晓英就在贵州安顺发起推广了“双阅读”活动。“阅读是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一方面读者走进书店,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图书,需要引导和推荐;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也需要有人来分享自己的作品。因此,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平台,将两个需求连接起来。”姚晓英说。
乡村的繁荣兴盛,文学不能缺位。在推广过程中,贫困山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渴望颇令姚晓英动容。在她看来,过去乡村常见的说书、戏曲等艺术形式,承载了对村民的日常教化娱乐等功用,然而随着传承人的断代,乡土传统文化空间的式微,乡村对公共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迫切。“我们将‘双阅读’延伸至贫困山区,希望用阅读给当地的留守老人与儿童带来心灵的慰藉。”
在调研中,姚晓英发现,仅依靠文艺志愿者陪伴和引领,推进阅读力量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她建议要加大对民间文化的扶持力度,创新对贵州公共文化管理和扶持模式。“政府应加快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步伐,同时,充分发挥已经辐射到乡的文化站的作用,配置乡镇文化站专业从业者,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
“贵”不能缺了这个“贝”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成就了“多彩贵州”的美誉。它锻造了苗家姑娘手上的银镯,绘就了苗家衣裙上的蓝花;是侗族小妹大哥清泉般闪光的歌声,也是“游方歌”里唱出来的爱恋情深。
民族文化,是贵州之“贵”里不能缺少的那个“贝”。
“十二五”时期,贵州民族文化,百花齐开。侗族大歌国际亮嗓艳惊四座,苗家史诗亚鲁王掀开尘封的历史,海龙屯土司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精彩绝伦的《多彩贵州风》长演不衰。而在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屯堡景观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成功在望。
2016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三五”时期,贵州要“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贵州民族文化,植根于历史,得风土滋养,亦当光彩夺目于当代。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顾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应该走出一条贵州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发展之路,进一步树立起贵州人的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发展自信。”
民族文化是当代贵州人的精神根基,也会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演进。当我们饮民族文化之“气”如美酒,披民族文化之“魂”如潮装,或许就是对“贵州宝贝”最好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