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都的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200万人次,开通国际(地区)航线达85条;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数达到268家,境外游客入境人数达到250万人次;外国驻蓉领事机构15个,国际友城达29个,年度举办国际会展130次……近年来,随着成都国际化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成都已经从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发展成为国际产业合作和经贸交往的活跃汇聚点。
3月10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于日前正式完成编制和印发的《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了解读。《规划》提出十年实施两步走战略,成都“瞄准”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两步走战略:从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国际化大都市
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杨钒表示,“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我们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成都将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生态和城市发展质量,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全球配置力、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规划》提出了2步走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一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主要体现为,初步形成国际化城市的功能架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国际交往便捷频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吸引力大幅增强。
二是到2025年,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十年后,成都的国际化城市核心功能不断强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更加深入,城市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市要素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往来更加频繁,宜人城市品质更加鲜明。
实现国际化蓝图:三大路径推进五项发展任务
《规划》提出,成都将通过“融入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三大发展路径,用十年时间,完成建设内陆开放门户城市、亚洲内陆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创新型城市、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国际生态宜居城市五大任务。
建设内陆开放门户城市方面,成都将重点建设以双机场和国际铁路港为核心、“铁、公、航”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完善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到2025年,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数超过65条,国际(地区)航空货邮吞吐量突破25万吨,铁路进出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万标箱。
打造亚洲内陆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方面,成都将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国际区域贸易中心、西部金融中心,提高对外经贸合作水平,构建开放型区域合作体系,全面提升成都产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利用外资实际到位额达到15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数达到300家。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方面,成都将充分发挥丰富的旅游和人文资源优势,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会展名城、世界美食之都和国际友好往来城市。到2025年,境外游客入境人数达到850万人次,年度举办国际性会展次数达到190个,驻蓉领事机构达到20个,国际友好城市达到42个。
建设国际创新型城市是《规划》的一大亮点。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都将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000亿元,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
建设国际生态宜居城市方面,成都将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塑造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生态优美的绿色城市空间和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到2025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PM2.5年均浓度小于50微克/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1%,中心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80%。
2016年重点推进18个年度目标
此外,记者了解到,为贯彻落实《规划》,成都还制定了《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2016年度计划》,就推进五项发展任务,细化了工作推进表,将责任明确到各个部门。按照工作细化推进表,2016年成都将重点完成18个年度目标,主要包括:
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700万人次,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数达到44条,国际(地区)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9.2万吨,铁路进出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万标箱;
亚洲内陆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进出口总额增长8%,利用外资实际到位80亿美元以上,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数达到272家;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形象较大提升,境外游客入境人数力争达到270万人次,年度举办国际会展104次,外国驻蓉领事机构达到15个,国际友城超过30个;
国际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4.5件以上;
国际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顺利推进,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1%,PM2.5年均浓度达到成都市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8.7%,中心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