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完成“十三五”期间脱贫1000万人口的既定目标。创新、绿色和扶贫三者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既各自独立又能相互融合碰撞,产生新的动力。
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就“精准扶贫的‘绿色创新’”这一主题组织集中采访,以黔南为例,讲述贵州精准扶贫“绿色创新”的生动实践。全国人大代表、黔南州州长向红琼告诉记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在黔南甘溪林场考察时作出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黔南积极探索绿色创新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路径,着力做优长板,补齐短板,“十二五”以来,实现减贫人口78.7万人,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的5个县,全州103个贫困乡镇如期实现“减贫摘帽”,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预计达90%。
依托绿色资源做好“两山”文章
“黔南州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交通,生态、气候、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组合优势。”向红琼说。因此,黔南因地制宜,做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两山”文章。开发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推进乡村旅游+民族村寨保护+扶贫攻坚。2015年,黔南旅游总收入422.59亿元,121个村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万,同时,利用好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优势,规模发展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相连接。比如发展茶叶加工企业,将茶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变茶园为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十二五”以来,建成现代农业园区70个,推动5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换穷业”。
拓宽扶贫渠道创新产业发展
“农户单打独斗闯不了市场,所以我们以大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的模式,将大企业当作一颗树,千家万户为藤,以‘藤缠树’共生共荣的方式形成规模化发展。”向红琼介绍。
为拓宽扶贫渠道,黔南州除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外,还创新电商扶贫新业态。建设政府主导、政企结合的“领略中国·黔货出山”电商平台,构建六大电商基地,推进“百亿电商惠农村”、“电子商务进社区”,形成“互联网+农村电商+产业扶贫”新模式。全州共发展电商626家,其中阿里巴巴56家、淘宝452家、“贵州电商云”118家。2015年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16.7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16%。
着力机制创新实现大扶贫
都匀市王司镇王司村村民吴英菊种植了20亩太子参,一年下来,除去土地流转费每亩300元和人工工资、肥料等成本,净赚了30万余元。像吴英菊一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和政府政策支持下,通过规模化特色中药材种植尝到甜头的群众还有很多。黔南州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产业贴息贴保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探索项目、资金、资源入股的扶贫机制,构建股权、股金和打工多元利益连接增收模式,加快了农业资源开发速度,解决了农民对接市场难的问题。5年来,全州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7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369个,家庭农场430家,带动农户20多万户。仅中药材产业方面,罗甸县依托贵州艾源生态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5000亩艾纳香种植基地,年加工艾纳香鲜叶达1.6万吨,带动药农收入4000万元,年产值亿元以上。
“扶贫需要创新。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黔南利用自身绿色资源优势,不断探索,正在形成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生活为一体的‘绿色创新’精准扶贫新格局。”向红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