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2016年3月7日15版刊发稿件《山地旅游开发,一座村寨的国际范》
在贵州省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风景区开展的跳伞表演
王小毕是贵州省紫云县人,过去一直在沿海打工。现如今,随着国家4A级风景区格凸河景区的对外开放,尤其是一年一度格凸国际攀岩节的举办,他依靠开办的农家乐彻底脱离贫困,过上了富足生活。
“如果没有旅游开发就没有我今天的脱贫致富。每年旅游旺季,来这里旅游攀岩的好多老外都住在我家。我家是附近农家住外国人最多的一家,几年下来,好多老外都把我的山庄当成他们的家了。”王小毕说,“德国的一家攀岩公司还在他们国外的好几家网站帮我免费做宣传,现在,除了当地游客,我每年要接待好几百名老外,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老外的光顾也让紫云县水塘镇格丼(bong)村掀起一股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为了能和老外进行简单的交流,村里面的男女老少都在学习英语,从简单的问候语,到办理入住,点餐等。
相比普通村民,高中毕业、有一定英文基础的肖玲格外受到老外的欢迎,她在格凸河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前的地摊生意也比其他人的要好。“前几天来了几个老外,每天都要在我的小摊子上吃一个egg(鸡蛋),一个tomato(西红柿)。”肖玲在介绍时已经不由自主地夹带一些常用的英语单词。据介绍,在她影响下,可以用简单英语和老外交流的村民越来越多。
在贵州省,像紫云格丼(bong)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随着山地旅游在贵州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村寨依托山地资源优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今年初,《纽约时报》公布的2016年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榜单更是给贵州大力发展山地旅游提振了信心。和一起上榜的浙江省杭州市相比,以喀斯特地貌著称的贵州是以整个省的名义上榜。《纽约时报》给予的推荐理由是“Authentic Chinese hill tribes without mass tourism — yet.”(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地部落,还没有遭到商业化旅游的浸染。)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部高原山地,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生活在山里的贵州人,无论是语言歌舞、节庆习俗,还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都浸润着独特的山地文化。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和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赋予了贵州山地旅游资源富集的明显优势,瀑布、溶洞、峡谷、湖泊、温泉,比比皆是;山奇、水灵、谷美、石秀、物华,处处成景。是一个能够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贵州省旅游局副局长郑旭说:“在2016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大旅游与大数据、大生态一并成为贵州发展的‘三块长板’, 随着贵州进入‘高铁时代’、成为西部首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未来三年,贵州将实现机场、车站和景区旅游交通换乘无缝对接。同时,先后开通的多条国际直航及旅游包机航线,将提升贵州入境旅游的便捷性和经济性。”
现在,贵州与沿海发达省区市的时空距离在大大缩短,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实现朝发夕至,绵延的山脉也无法阻挡越多越多的游客奔赴贵州、感受贵州、体验贵州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风情。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总规划师邱祯国说,“贵州高速公路覆盖了全省规划的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高速公路已成为串联贵州景区景点旅游精品线和丰富游客体验的流动风景线。”
在确定把山地旅游业作为重点服务业打造的同时,贵州主张学习和借鉴山地旅游业发源地——欧洲的发展经验,从探险、滑雪、登山发展到观光休闲度假。
“把山地旅游作为贵州旅游的基本定位,塑造国际化品牌,抢占了全国山地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山地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发展条件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方式、路径也必然不同。”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李三旗表示,“贵州的山地旅游资源更为丰富,业态更加饱满,特色更加突出,适宜建设成山地旅游大省和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
“山地是多彩贵州最美的风景。贵州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民族牌、乡村牌,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贵州省省委书记陈敏尔表示,要着力把山地旅游打造成为具有全域全景理念的大产业、承载核心文化价值的主载体、拉动山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努力将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贵州省1630个村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517个村寨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20个,2014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收入550亿元,带动社会就业234万人,受益人数超过470万人,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全省同步小康进程。
英文原文见中国日报2016年3月7日15版
英文链接
http://www.eguizhou.gov.cn/2016-03/07/content_23765644.htm
(记者 董贤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