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新大棚,新生活

来源: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
2016-02-22 17:25:13
分享

新春走基层:新大棚,新生活
山东寿光潘家稻庄的大棚。(张小敏 摄影)

新春走基层:新大棚,新生活
潘庆永把新摘的黄瓜装上电动车。(张小敏 摄影)

春节期间,山东寿光潘家稻庄村民潘庆永大棚的黄瓜集中上市,他每天早上要摘1000斤新鲜黄瓜送到村头的市场。

这个新建的大棚,长196米、宽15米、高7.5米,栽种1.5万株黄瓜,预计每年给他带来20万元的收入。

今年47岁的潘庆永从1995年开始种大棚蔬菜,第一个大棚长50米,后来逐步扩大,设施也一步步升级换代,现在,卷帘、放风、浇水只需分别按下开关就可自动完成操作。

新大棚效益高了,劳动强度却少很多。以前只能靠人一筐筐把菜搬出去,现在电动车可以开进来;以前200米的大棚浇完至少需要一天,现在的滴灌系统,只需打开开关,他就可以到紧邻大棚的20平米的小屋里看看电视或者跟来访的朋友聊聊天,4小时后去关闭开关就浇好了。

“下一步要安装远程监控设备,到时候就更省事省心了。”潘庆永说。

在杭州临安佳遇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章林祥看来,现在的大棚种植户,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产量和收益提高,所以更舍得在科技产品上投入。

以他们公司生产的植物生长补光灯为例,去年首次在辽宁、河北、山东等地进行推广,就销售5万余套。“今年销量有望达到100万套。使用补光灯,可以有效提高蔬菜瓜果卖相,并可以提升约20%产量。”他说。

爬上潘庆永的大棚顶上,向四周望去,茫茫一片“大棚海”。

潘家稻庄现有新旧大棚400多个。2014年,村里从220户村民手中流转了1000多亩良田地,建了80多个新式大棚。

潘家稻庄党支部书记潘广华告诉记者,建一个新大棚需要约40万,两年收回成本没问题。而一个60米的老棚,年收入仅三万元。

“更高效地利用土地,产生更大的效益,土地流转是趋势。村里正计划对老棚区进行改造。”他说。

自从1989年建起第一批冬暖式大棚,寿光蔬菜产业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常年保持在80多万亩,赢得了“蔬菜之乡”的美誉,也为当地百姓找到发家致富之道。

寿光拥有全国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转枢纽,仅蔬菜交易品种即达370余种,销售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张南介绍,春节期间每天的蔬菜交易量大约在2000万公斤。

然而,很多大棚存在老旧、产量不高因而制约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

寿光市委书记朱兰玺说:“寿光市正在大力推进旧棚改新棚、大田改大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土地亩产,促进农民增收。”

据介绍,2016年寿光将新建改建蔬菜大棚5000个以上。

19日,化龙镇与洛城街道联合共建蔬菜大棚产业园区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该园区由化龙镇集中流转土地,洛城街道屯西村等村组织村民集中建设,全部为蔬菜大棚。

朱兰玺说,这是寿光市顺应中央改革发展方向的一次大胆尝试,是两个乡镇农业产业优势互补的举措,将激发农村劳动力的种菜积极性,并扭转农田效益低下的局面。

屯西村村民曾经从蔬菜大棚种植中积累了大量财富。据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介绍,早在2002年,屯西村就进行了土地调整,建起76075米长的标准大棚。

“如今,全村963户人家,价格10万元以上的轿车超过2000辆。”

由于紧邻寿光城区,屯西村新农村建设进展迅速。去年底,家家户户都搬进了楼房。原先种大棚的村民,一半以上转型为物业、环卫工人和附近农业产业园区的技术工人。

还有一部分村民,去邻近村镇寻找可以租的土地,继续种大棚。

“村民自己出去租,租金贵,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因为合同签订不严谨而有风险。所以,村里尝试集体合作。得到了洛城街道和寿光市里的支持。”

屯西村已有47名村民报名,首批在化龙镇流转700亩土地建50多个新式大棚,将于正月十五开工建设。

葛茂学介绍说,每人的大棚各自出资,水电等公共设施由村里出资建设,将成立合作社,肥料、农药、销售、种植模式统一管理,引导种植有机蔬菜。

今年45岁的葛怀堂种大棚12年了。自家大棚在2013年被拆迁后,去隔壁村租了2个大棚,但是由于老大棚产量低、效益差,他听说村里要去化龙镇盖新大棚就果断报名了。

“城市发展快,地没有了。虽说村里给发钱,福利也好,但是要想发家致富还得靠自己。除了种大棚,别的我也不会,这么大岁数了也很难改行,我还是想好好种大棚。”他说。

大年初四上午,葛怀堂接受采访时,正准备出门走亲戚。打扮非常时尚。穿着灰色毛呢大衣、藏蓝色毛衣、黑色西裤和皮鞋,戴金属眼镜。他自己笑着说“完全不像种地的”。

葛茂学则说,这就是新时期农民的新形象。

屯西村和化龙镇两地相隔22公里。葛茂学说,村里将发免费班车,也将完善老人和小孩的托管和照顾等服务,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

葛怀堂把这个消息通过微信发给即将前往化龙镇的村民,对于葛茂学所说的“白天到园区当农民,晚上回小区当市民”的新生活,他充满期待。(记者 张小敏 赵瑞雪)

注:英文报道发表在2016年220日的CHINA DAILY6版,作者:赵瑞雪、张小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