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助理真是好,村里治安有提高,邻里纠纷都帮忙,小偷小摸也变少。”这是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下纳灰村村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山歌。村民们感慨,自从警务助理进驻后,村里治安好了,办证件、调解邻里纠纷再也不用走远路了,就连家门口的警务室也成了大家熟悉的服务站。
无独有偶。在遵义县后坝村,每当村民外出打工家中无人时,会主动将家门钥匙交与警务助理保管;龙里、惠水、水城等地的农村群众更是经常邀请警务助理到家中做客聊天,要求他们为村民讲解防火防盗措施……
如今,在贵州,“警务助理”已不再是一个新鲜词。自2014年4月全省公安机关强力推进“一村一警务助理”警务运行模式以来,截至目前,全省1.5万余个行政村已配备警务助理2.1万余人,覆盖率达100%。村级警务助理沉在广大乡村社区,有效消除了村寨治安防控盲点,改善乡村治理,夯实了我省农村和谐稳定的第一层基石。
覆盖农村治安盲点
贵州是典型的农业山区省份,其中农业人口占83.6%。全省现有公安民警占全省总人口的万分之九点五。对处在工作第一线的乡镇基层派出所来说,意味着平均每名民警要管辖8个村1.7万余人。特殊的省情、地理环境和警力不足,使得原来的警务运行模式很难延伸到村寨,出现了治安防控的真空和盲点。
针对村民有话没地方说、有事找不到人办,农村警务工作亟须“补位”的现状,省公安厅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探索建立了以“五化”为抓手,以“五全”为核心,以“五心”为目标的、具有贵州特色的“一村一警务助理”农村地区新型警务模式,实现村村有“村警”,警务向前移。
随着警务助理深入广大乡村社区,我省农村地区见警率不断提高,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提供“多功能”服务
“村警必须从本村选出,为啥?人熟,地熟,情况熟!”福泉市鱼酉村警务助理唐水清说。在鱼酉村,唐水清正符合这条件,加上曾在西藏服兵役16年,为人热心、办事公道,他被推荐选拔为鱼酉村警务助理,领上了1500元的工资。
能够当上村级警务助理虽然主要归功于自身的种种优势,但要干好这份工作并不轻松。
2015年4月,该村70多岁的老人何大英30多年前分给前夫的耕地被征用,因有补偿金,便带着儿子回来要分土地,这个问题一直未达成协议。为避免纠纷升级造成严重后果,唐水清及时通知何大英和7名子女一起到警务室,在村支两委及社区民警的共同努力下,经过4个多小时的讲解劝说,一家8口人的不同诉求最终达成一致,成功调解了一桩长达30多年的土地纠纷。
“我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与村民攀亲戚打‘伙计’,对矛盾双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法律、讲道理、摆明利害关系。”唐水清分享着工作秘诀。成为“村警”,他的收获是沉甸甸的:“村民有难事、有急事能够想到我,让我很自豪。”
“这些警务助理既是‘邻里乡亲’,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群众所需,解决群众困难;同时受公安机关委托开展警务工作,有效实现前移维护稳定关口,延伸了社会治理触角。”福泉市公安局政工室主任罗庭宇介绍道。
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办得成事……如今,警务助理承担着情报信息收集员、法律政策宣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便民利民服务员、社会治安管理员、急难险重救助员、交通消防协管员、禁毒禁赌宣传员“八大员”的作用,知民情、解民忧,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服务群众。
做实事惠百姓
“警务助理在村里走访、服务、组建巡逻队,我们见村警次数越来越多,案件越来越少了。”龙里县播箕村村民罗万仕说,群众看到警务助理走得勤、问得勤、听得勤,勤为百姓想,自然而然事事也就首先想到“村警”了。
公安机关的触角向基层延伸了,和老百姓的距离近了,过去一些民警顾不上管的“小事”,通过驻村警务助理逐渐得到解决。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省警务助理为村民代办户籍事项9.3万余人次、上门送身份证3.7万余张,协助办理其他行政审批事项1.9万余件,开展村级法治宣传3400余起,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别看他们穿着警服,处理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都是扎扎实实的实事。”罗万仕说。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群众服务。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各县(市)制定了《警务助理管理办法》,明确警务助理由派出所使用管理,在驻村民警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出台“一村一警务助理”考核办法,建立了月评、季考、年奖惩制度。根据考核结果,每年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程序对其进行任免。
“一村一警务助理”工作模式的全面推进,正日益改变着贵州基层农村的治安形势。一村一警务助理、一村多警务助理、一村多双助理……全省公安机关“一村一警务助理”工作模式还在不断深化和扩容,使贵州的乡村更加平安,更加美丽。